摘 要:巴山水電站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大壩高155m,為國內首座折線型高面板壩。大壩于2006年12月18日開始填筑,2008年10月20日完成,歷時27個月,總填筑量510萬立方米。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采取諸多切實有效措施,很好解決了施工面臨各類問題,確保工程建設進度和質量,下面就幾項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處理進行介紹。
關鍵詞:巴山;折線;面板堆石壩;關鍵施工技術
1 工程概況
巴山水電站位于重慶市城口縣境內,系漢江支流任河干流梯級開發規劃中確定的控制性骨干工程。電站為引水式,屬大(Ⅱ)類樞紐工程,電站裝機容量140MW,其中攔河壩為折線形高面板堆石壩,壩頂路面高程685.0m,最大壩高155.0m,壩頂長477m,壩體總填筑量510萬立方米。
工程于2005年12月開工建設,于2009年4月28日開始下閘蓄水,2009年6月1日首臺機組投產發電。
2 施工技術處理
2.1 折線壩施工
大壩壩址區地質巖性為含礫凝灰質巖屑砂巖,兩岸廣布崩坡積體,其中右岸分部于河床趾板頂上下游約350m,高程630~930,覆蓋層厚度1.3~23.8m;左岸分部在高程575~1190m,上下游最大寬度1150m,厚度一般5~20m,勘探揭露最大厚度33.7m。由于壩址區兩岸山坡覆蓋層不對稱,為使用趾板坐落在基巖上,同時避免深覆蓋層開挖帶來的邊坡穩定問題,大壩軸線設計為折線(逆時針轉35°),具體見圖1。
2.1.1 壩基崩坡體清理
大壩右岸壩基范圍內的崩坡積體厚度較薄,施工采用全部挖除處理。左岸崩坡積體范圍廣、厚度大,現場物理實驗剝離表層2~3m后的干密度為2.05g/cm3,變形模量40~50MPa,滲透系數2.453×10-2~7.061×10-1。經三維有限元計算,覆蓋層全部挖出和清理表層2~3m壩體沉降、應力、應變增加量不大。施工采用了左岸崩坡積體清除表層2~3m。為確保開挖后邊坡穩定,清理采用邊填、邊挖,每次開挖的高度控制在10m左右。在主堆料填筑前,先在岸坡接觸面先鋪設水平寬度0.8m墊層料+水平寬2.0m過渡料作為反濾。
2.1.2 壩體填筑
面板堆石壩上游一般為一個斜面,墊層料填筑相對容易控制。巴山水電站大壩上游有3個面,兩側為1:1.4,中間連接塊為1:1.468。填筑采取勤放樣、多碾壓、精削坡的施工方法,填筑每2層(約1.6m)測量放樣一次,坡面布鋼筋頭作控制樁,按4×4m網格拉線,填筑每上升15m進行一次削坡,碾壓采用BW225 D-3(德國寶馬),折線區及邊角大型設備無法碾壓部位采用YSZ08DB-I手扶振動碾補壓。坡面碾壓采用10T斜平兩用振動碾,反鏟挖掘機與推土機配合進行牽引和定點,動滑輪、定滑輪組合,在折線點精確定位,解決坡面變線的問題。
2.1.3 面板施工
壩體折線造成面板三角塊很多,連接塊兩側容易抬模,施工采用鋼模臺車旋轉澆筑法和翻模澆筑法相結合的工藝。連接塊兩側通過多次校模、調整,解決折線處施工形體控制。為提高折線面板的性能指標,減少裂縫,面板用配合比進行專項試驗研究,確定配合比見表1。
2.2 “一枯攔洪”施工
高面板壩施工一般采用上游圍堰全年擋水或第一個主汛期過水保護。為節省投資、加快進度,部分工程采用了“一枯攔洪”方案,即工程截流后一個枯水期將壩體臨時斷面填筑到一定高度,直接擋水,滿足度汛要求。該度汛方式雖節省了投資,但建設風險大。
巴山水電站大壩采用了“一枯攔洪”方案。按設計要求,大壩必須在2007年6月底前將臨時斷面填筑到610m高程,壩體具備擋主汛期五十年一遇洪水標準。要達到這一關鍵性節點目標,壩體在6.4個月內平均強度約40萬立方米/月,壩前上升12.5米/月。尤其是壩體一開始填筑即進入高峰,這無論對工程建設組織,還是管理水平都是一個考驗。工程采取以下措施:
2.2.1 提前做好備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填筑進度決定性的第一步是料源的保證。巴山電站采取三大方案:一是對電站所有建筑物開挖的可利用料進行暫存;二是在主料場掌子面形成滯后的情況下、毫不猶豫的增加新料場;三是壩體下游次堆區采用天然砂礫石料填筑,對料源形成補充。
2.2.2 趾板防滲結構優化
巴山大壩趾板原設計采用“4+X”形式,即趾板混凝土寬4m,趾板后接防滲板,防滲板上布置2~5排固結灌漿孔。由于防滲板固結灌漿量較大、施工搭設操作平臺占用工作面多,制約了壩前有效斷面的填筑。為合理解決該矛盾,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咨詢,優化為:趾板上游邊坡澆筑3m高、0.5m厚的貼坡混凝土,原防滲板部位變更為掛網、噴20cm厚C25混凝土,趾板上增加一排副帷幕,貼坡混凝土上設2排固結灌漿。趾板防滲結構的優化,解決壩前填筑的瓶頸,加快了進度。
2.2.3 壩基覆蓋層合理利用
大壩河床沖洪積層由砂卵礫石、漂石組成,厚度5~10m,設計最初擬定為550m左右長壩基覆蓋層全部挖除。實施階段通過補充勘探和現場原位干密度試驗,最后設計確定趾板以后大壩2/3高(約110m)范圍及下游壩腳處20m范圍內全部挖除,中間部分,剔除表層孤石、粉細沙等,密實部分予以保留。通過該方案減少壩基開挖約10萬立方米,節省投資,同時加快壩體填筑進度。
2.2.4 精心組織施工
對壩基清理進行分區、分塊,具備條件工作面,先驗收,先填筑。兩岸坡清理、驗收提前1~2層完成,填筑面推平、碾壓、取樣試驗形成流水作業,提高施工功效。施工設備盡量做到停人不停機,24小時運轉,以爭取寶貴時間。
2.2.5 強化現場管理
充分發揮現場調度會作用,對當日的施工強度進行小評,落實日進度保周進度,周進度保月進度。及時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大限度的排除施工干擾。如及時協調料場工作面,車輛出渣線路,加強道路維護,做到合理分散,確保道路暢通。
2.2.6 加大設備投入
主要施工機械,包括開挖、裝載、運輸、推平、碾壓等,投入性能良好的和國內比較先進機械設備,并按1:1.5,留出一定的富余度,以滿足施工的不均衡性。
2.2.7 “以人為本”,發揮職工積極性
為配合大壩610m施工,現場廣泛進行的宣傳,工地開展了“黨員先鋒崗”、“大干100天勞動競賽”等活動。午間、晚班給主要操作工人免費供餐,高溫時專人現場送水,以人性化的管理,做到關心職工生活、尊重職工,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使施工強度持續保持穩定,即使在春節也未停工。
3 壩體填筑質量
3.1 壩體填筑取樣檢測結果
大壩填筑于2008年10月20日完成,各分區料填筑碾壓檢測結果見表2。
通過取樣檢測結果計算表明,大壩填筑干密度達到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施工規范》(DL/T5128-2001)平均值不小于設計值,標準差不大于0.1g/cm3,合格率不小于90%的要求。壩體填筑勻質性較好。
3.2 大壩沉降監測
大壩內部監測主要布置在3個斷面,分別是壩0+070.0、壩0+158.0及壩0+229.0。每斷面在不同高程和上下游不同位置設水管式沉降儀。大壩填筑完成蓄水后,截止到2009年11月25日,壩體沉降監測數據表明,大壩最大沉降點產生在壩0+158.0斷面的617m高程的壩下0+25位置,該點最大沉降量為83.1cm。最大沉降量為壩高的5.36‰,對于150m以上的高面板堆石壩來說,沉降量小,說明了大壩填筑質量的優良。
4 結束語
巴山水電站大壩為國內少數幾個采用“一枯攔洪”的堆石壩,壩區地質條件差、與溢洪道施工干擾大,造成工程建設難度大,最終通過參建幾方的努力,歷經四年圓滿建設完成。巴山電站大壩的建設經驗,值得同類工程借鑒和運用。
參考文獻
[1]李洪.紫坪鋪面板堆石壩關鍵技術問題的處理[J].四川水力發電.
作者簡介:劉中文(1974,5-),男,漢族,湖北監利人,工程碩士學位,工程師職稱?,F任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第三分局副局長兼副總工程師,從事項目管理17年,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施工、水利水電工程管理。
陳坤孝(1958,7-),男,漢族,青海民和人,本科,教高職稱。現任重慶能源投資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從事項目管理37年,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施工、水利水電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