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我國證券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并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法規以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文章針對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分析
隨著法規的不斷完善和上市公司對信息披露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我國上市公司,特別是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質量逐年改善;中小板從2004年6月25日首批8家公司上市交易開始,到2012年已有近700家,為中小企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1 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現狀分析
1.1 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基本情況
(1) 中小板從2004年到至今,每年深圳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況進行考核,總體來說,考核質量有所提高,根據2010年-2012年深圳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考核情況來看,中小板考核為優秀(或A)的比例最高,其他指標也基本優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三者的平均值。
(2) 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情況。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近三年違規處罰與處分現象,2010年共有26家 ,2011年共有25家,2012年為15家,2013年1-9月份有13家。主要處罰類型為:公開譴責、通報批評、交易所通報批評、內部批評; 信息披露違規主要有臨時公告違規、定期報告、業績快報及業績預告披露違規,包括年報存在重大會計差錯、季報出現重要數據錯誤、業績快報不準確、業績預告披露不及時。
(3) 監管部門對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深圳交易所在2011年修訂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辦法》,在對日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合法合規性等四個方面進行動態評分的基礎上,從信息披露、規范運作、監管措施和違規處罰等方面建立了量化的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增加了上市公司自評環節,進一步提高了考核標準的客觀性、考核過程的公開性、考核結果的公正性以及考核方面的科學性,同時更號的發揮信息披露考核對上市規范運作的正面引導作用。
2013年再次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2013年修訂稿),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做出如下創新:a.
明確上市公司對信息披露工作進行自評的內容;b.增加對上市公司報送報告備案文件真實性的考核;c. 增加對上市公司準確、完整選擇公共類型、錄入業務參數的考核,d. 增加對業績預告和修正公告披露及時性的考核,e. 強化對信息披露公平性的考核,f. 強化對上市公司及時報告并披露證券變更相關事項的考核。
(4) 監管部門對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的創新。2011年10月24日,深圳交易所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進行重大創新,對在2010年信息披露考核優秀的155家公司進行信息披露直通車試點;信息披露直通車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試點上市公司的披露效率和質量,充分體現出“誠信規范”的原則;另外深圳交易所根據2011年信息披露考核結果,調整試點上市公司范圍,按A類公司直通披露的原則,中小板調出17家,調入67家。
1.2 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1.2.1 信息披露不及時
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是上市公司應盡的職責。從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以及定期報告來看,上市公司披露的及時性一般都能保證,但從臨時報告的披露來看,則及時性就存在很大問題。由于股票市場監管機構往往難以準確確定一些重大事件在何時發生,因此監管的有效性不足。上市公司往往根據自身利益需要決定何時披露重大事件,從而降低了相關會計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時性,直接影響到眾多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1.2.2 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
近幾年,我國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規定盡管不斷完善,監管措施有所加強,但會計信息披露充分性程度現狀仍不能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對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不夠充分;借保護商業秘密披露不夠充分;借保護商業秘密為由隱瞞對企業不利的財力信息尤其是涉嫌違規行為的披露。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必將使投資者不能充分利用會計信息做出正確的投資。
1.2.3 會計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
根據現行會計準則規定,同一項業務通常有幾種會計方法可供上市公司選用,其結果僅造成各個公司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致使同類報表數據在各個上市公司之間缺乏可比性,而且為上市公司中的操縱利潤行為留下了很大的空間。而且同個上市公司不同階段由于會計政策變更也缺乏可比性。
1.2.4 業績變臉現象比較嚴重
據證券時報網報道,截至2013年7月17日,滬深兩市1491家公司發布了業績預告,有201家曾對之前的業績預告進行修正。對比修正前后的業績預告類型,有78家公司業績在修正后出現變臉。統計顯示,業績變臉公司中,有59家公司修正后的業績預告類型為預虧或預降,占業績預告變臉公司的近八成,而修正后預增或預盈的共16家。從板塊來看,業績變臉公司中,深滬主板公司有5家,中小板、創業板公司分別有68家、5家,總體來看,業績變臉主要集中在中小板公司,這與中小公司規模小,業績更易受各種因素影響也有很大關系。
1.2.5 上市公司被處罰的成本低:第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第二是即使被揭露出來,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上市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公告的會計信息也越來越多,其中虛假信息占有相當多的比例,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再有,我國現已發布的一些治假法規,有關懲治造假的規定過輕過寬。給上市公司造假者就有博弈空間。
2 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對策
2.1 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完善信息披露的內在機制
對上市公司的治理,要從公司高管、關鍵技術人員、接觸關鍵信息的人員抓起。首先要對他們經常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建立起誠信為本、依法經營的理念,從根本上治理虛假會計信息。其次要從制度安排上減少虛假信息的產生。第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第二是要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對公司的各項經濟活動實施嚴格的控制,規范財務行為,以此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完整。才能從制度上監督管理者將其信息優勢傳遞給外部投資者,為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為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客觀性和及時性提供了保障。
2.2 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管制,強制公開披露量
首先,通過充分披露信息增強上市公司的透明度。持續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消除股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充分,抑制內幕交易和欺詐行為。其次,對公司業績信息和關聯交易信息一定要進行嚴格審查,發現有欺詐行為者,要依法嚴懲。最后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要從制度上規定他們加大信息披露的頻率。
2.3 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先后制訂并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和制度。這些法規和制度盡管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的關鍵在于綜合運用法律、行政、輿論等各種力量提高失信成本。具體措施包括:(1)加重處罰力度:加大對違法造假案件處罰力度,以警示后來者不敢重蹈覆轍。(2)對上市公司進行以落實誠信責任為重點的巡回檢查和專項核查,督促各有關方面切實履行誠信責任。(3)建立誠信檔案。為上市公司、中介機構、董事、監事建立誠信檔案,并將失信者列入“黑名單”。對列入“黑名單”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個人,應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予以行政處罰并公開曝光,觸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門處理。(4)保護投資者實質是要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可考慮借鑒國外經驗,在我國也建立股東代位訴訟權制,在公司因故沒有追究經營管理人員責任時,由股東代位進行起訴,以維護股東的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