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現有信息技術,將紙質檔案資料轉化為電子數據資料,同時建立先進的信息化工作平臺和方便檢索、快速查詢、動態更新的檔案資料信息數據庫,實現檔案資料安全、長久、科學的管理和使用?;谙冗M的虛擬現實技術和新興的Unity 3D多平臺三維虛擬現實開發工具,實現在行政區域界線勘界過程中形成的各類勘界資料的數字化保存和勘界信息的一體化綜合管理,滿足界線管理部門管理行政區域界線和輔助決策的需求,并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行政區域界線信息查詢服務。
關鍵詞:數字檔案館;虛擬現實技術;Unity 3D;行政區域界線
1 引言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和社會不斷發展,信息量劇增,傳統檔案館運作形式逐漸不能滿足需求,而伴隨著虛擬化、數字化產品得到大力普及和廣泛應用,數字檔案館便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數字檔案館為擴展檔案館的發展空間,提高檔案館工作效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3,8]。
行政區域界線檔案庫作為一種檔案資料管理運作方式,和傳統檔案館一樣,存在著很多弊病,如粗放式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存在安全隱患等。目前,行政區域界線檔案庫中的勘界檔案資料主要以紙質材料為主,輔以光和磁性介質作為載體,勘界成果資料原件移交上一級勘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各級行政區域人民政府,勘界辦公室只保存復印件。同時,大部分邊界線協議書附圖多是復印件,由于這些材料自身固有的壽命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圖形等信息載體模糊不清,磁性材料脫磁,加上以原始資料為基礎的傳統管理模式,多次調閱資料必然造成損壞,導致其保存時限大大縮短[2-3,9]。勘界形成的各類成果資料之間并非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組具有內在聯系的文件體系,任何一份原始資料的缺失或損壞,所造成的損失都是難以挽回和無法估量的。
行政區域界線是相鄰行政區之間的分界線,是國家依法實施經濟和社會行政分級管理的依據[9]。自秦始皇設立郡縣制以來,行政區劃歷經兩千余年的發展,日臻完善,成為歷代統治者行使權力的有效方式。行政區域的劃分和調整,關系到國家政權的鞏固,社會的安定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勘界工作在維護邊界地區穩定,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歷來都是行政區政權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已被提到重要戰略位置。
2 數字檔案館優勢與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勘界成果將成為許多部門乃至全社會不可缺少的行政邊界法定資料,其使用頻率是不言而喻的,而當前普遍采用的傳統的資料保存方式將不能適應查詢和使用的需求,檔案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更新和轉型。與此同時,雖然勘界成果按一定的標準和方式進行了分類整理,形成卷宗,但實際使用中,一條完整的界線成果資料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分割,不能拼湊,而原始資料卷宗間難以即時聯系、綜合。由于社會需求的多方位性,導致使用不方便,一些隱含在原始資料背后的東西,如邊界任意點間的長度,任意區域內的爭議面積等常見問題,采用傳統管理模式很難直接快速獲取這些信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電子政務建設的興起,數字檔案館完全克服了傳統檔案館的劣勢,借助于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智能化信息管理技術,通過引進現代化技術設備[3-5,8-9,12],建立行政區域界線電子檔案庫,改變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便于永久保存勘界成果資料,提供一種可進行自動檢索、自動查詢、自動統計,便于輸入、輸出、編輯和復制,適應多樣化、專業化的社會需求以及進行行政區域界線檔案資料的高效管理,建立行政區域界線電子檔案庫,有利于推動行政區域界線檔案資料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它將成為勘界后繼工作中的一項十分重要工作。對于全省勘界檔案資料的管理來說,利用計算機技術支持工作人員高效率完成檔案管理的日常事務,是適應現代檔案管理制度要求、推動勘界檔案資料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必要條件,而且計算機管理具有傳統檔案管理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點——檢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儲量大、保密性好、壽命長、成本低等[5,8-9]。這些優點能夠極大地保障檔案資料的安全永久保存,并能顯著提高檔案資料管理效率。與此同時,由于勘界檔案資料具有唯一性、保密性的特性,而且多以紙質檔案的形式存在,非常不利于勘界資料的永久安全保存。因此,結合數字化、信息化的先進科學技術,將原始檔案資料進行掃描、整理和目錄錄入,建立電子檔案庫,采用計算機管理檔案信息資源,運用數字記錄存儲技術存儲信息,實現紙質勘界檔案資料的數字化管理[6,8-10,12],是加強勘界檔案管理十分有效的途徑。
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的總體部署和具體要求,從1996年6月到2001年10月,河南省有關部門組織在全省范圍開展廣泛的勘界工作,勘定6條省級界線共4993.32公里,36條市級界線共5343.87公里,225條縣級界線共10128.45公里,埋設界樁共1203顆,形成了大量的圖形、文本、表格、照片等勘界資料,這些勘界成果準確反映了實際邊界走向,對河南省經濟建設和地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河南省政治、經濟建設等多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增強行政區域界線檔案資料的安全、長久、高效、科學的管理和使用,全面提升勘界檔案現代化管理水平,充分滿足社會對勘界檔案利用的需求,提供多用途、全方位、主動性的服務,就必須開發新的管理體系,采用計算機信息化技術,將勘界成果檔案數字化,建設適應社會快速發展需要的新型現代化數字檔案館。
3 數字檔案館建設策略
3.1 系統框架結構建設
本系統主要是實現行政區域界線勘界過程中形成的各類勘界資料的數字化保存和勘界信息的一體化綜合管理,滿足界線管理部門管理行政區域界線和輔助決策的需求,并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行政區域界線信息查詢服務。根據系統目標的建設要求,設計系統總體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總體框架
3.2 勘界檔案數據庫建設
通過綜合分析,采用適合目標需求的數據庫結構與數據關聯關系的設計,運用SQL Server數據庫管理技術,創建所要求的檔案資料數據庫,即以關系型數據庫為支撐,基于檢索智能技術,把數字化后的大量勘界成果信息進行組織、整合、入庫,為檔案資料的管理活動提供強大的基礎保障,實現檔案柜、檔案盒、檔案資料等多種信息的直接關聯,方便檔案資料的查找、添加、刪除、編輯和更新。
為實現數據庫信息的規范化高效管理,定制了數據入庫程序——二維信息管理系統。該程序具有十分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完善的數據管理功能,主要實現的功能如圖2所示,運行界面如圖3所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功能:檔案柜信息管理、檔案資料信息管理和系統設置。檔案柜信息管理主要是管理數據庫中檔案柜的數據信息,方便檔案柜信息的查詢、添加、刪除等;檔案資料信息管理是該程序的核心部分,數據庫中檔案資料的所有信息的管理均由該部分實現,可以對檔案資料進行更新、添加、刪除、查詢等,很好的維護檔案資料的完整性、現實性,此外還添加了打印的功能,可以將所需的檔案資料進行打印;系統設置主要用來完成數據的備份和用戶信息的管理,保證數據庫數據的安全。
3.3 電子檔案庫建設
電子檔案庫的建設采用先進虛擬現實技術,在建設過程中深入研究了檔案數字化進程中的檔案三維虛擬現實管理問題[10-12],包括紙質檔案的拍攝或掃描采集錄入系統與檔案電子庫房的三維虛擬管理如虛擬檔案盒與檔案架的創建、上架下架位置排列與虛擬檔案袋的調閱等問題,充分利用理論、硬件、軟件與技術應用相結合,對檔案的三維虛擬現實管理方面進行獨特而全面的研究,同時也成功構建了河南省行政區域界線虛擬電子檔案庫。
本系統的電子檔案庫建設采用Unity 3D這一新興的多平臺三維虛擬現實開發工具為基礎[13],建立了一套基于C/S模式的三維虛擬電子檔案庫[4]。該電子檔案庫主要包括兩個模塊的功能:場景查看和信息查看,其主要功能架構如圖4所示。
3.4 系統功能建設
以研發的二維信息管理系統和三維信息查看系統為基礎,河南省行政區域界線電子檔案庫系統成功實現了信息查看、場景查看、檔案管理以及常規操作等眾多功能,如圖5所示。
4 結束語
基于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和新興的Unity 3D多平臺三維虛擬現實開發工具,成功建立一套基于C/S模式的三維虛擬電子檔案庫——河南省行政區域界線電子檔案庫,這對加強勘界檔案資料的管理水平,增強勘界檔案資料的服務保障能力,加快發展勘界檔案工作的信息化進程,提高對數量巨大又十分珍貴的界線勘測成果的管理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應用系統的深入開發,不斷更新現有管理模式和傳統工作方式,最終實現行政界線勘測成果的現代化管理。
參考文獻
[1]黃磊.建設3D檔案館創新檔案服務 [J]. 2013,2:80-80.
[2]尹工,韓碩.企業檔案管理工作在網絡信息時代的變革[J].2010,5:14-15.
[3]趙惠清.如何建立企業實物檔案網上展廳[J].2010,29:28-29.
[4]許文強,唐麗玉,陳崇成,等.森林景觀模擬與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2009,5:83-89.
[5]章敏秀.數字檔案館實物檔案可視化探析[J].2013,6:57-57.
[6]胡宇.RAW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在數碼照片管理中的應用[J].2012,6:58-59.
[7]尹翔.現代檔案管理如何發揮圖像處理的最大功效[J].2012,29:21-22
[8]朱永權.檔案管理數字化系統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3.
[9]邱聯鵬.非結構化數據在社保行業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電子科技大學,2010.
[10]機動車檔案影像管理系統.0400290704[Z].天津市公安局車輛管理所,2001.
[11]房地產開發經營行業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gkls070575[Z].北京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總公司,1996.
[12]閆宇松.一種高壓縮比人像編解碼方法:CN1595454[P].2005.
[13]朱柱.基于Unity3D的虛擬實驗系統設計與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