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新聞對編輯工作有很高的要求,隨著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受眾鑒賞能力的提高,要求編輯參與到電視新聞采編的全過程,在客觀工作層面和主觀意識方面進行創新。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指編輯工作內涵的拓展,即由傳統的編輯制作拓展為組織指導、編輯制作和控制指揮三方面的結合;主觀意識方面的創新主要表現為策劃意識、實踐意識和接受意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觀眾奉獻客觀深入、聲畫并茂的電視新聞。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軸線規律;策劃意識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所進行的報道。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門藝術,對編輯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今天,隨著電視新聞欄目逐步進入品牌化經營,獨特的風格模式已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而實現這些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的參與。電視新聞編輯開始由過去簡單的排列組合型進入復雜的“創作”型時代,為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會。
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創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二是主觀工作意識的創新。
1 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
按照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實際,其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主要是指編輯工作內涵的拓展,即由傳統的編輯制作拓展為前期的組織指導、中期的編輯制作和后期的控制指揮三方面的結合。
按照傳統的分工,電視臺新聞中心習慣將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分為兩部分,一是外采,二是編輯,也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記者“沖鋒陷陣”,編輯“坐收漁利”的說法。以“前期”和“后期”來界定記者、編輯的職能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編輯的手腳,影響了他們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組織、參與功能的發揮。對于電視新聞編輯而言,選取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興奮點的東西呈現給觀眾,其工作就好比一個廚師,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給食客。在電視受眾越來越細分的今天,電視新聞報道要吸引受眾眼球,一定要掌握受眾的心理需求,把聲畫俱佳的電視新聞奉獻給受眾。要實現這個目標,“廚師”就不能僅限于在廚房,就要走出來,參與到選料和包裝等前期和后期工作中。
電視新聞編輯的前期工作是指參與組織稿件、指導記者采訪,這就是給新聞節目選材。編輯要把握好電視臺輻射范圍內的社會總體情況,了解受眾的接受能力,才能做到伯仲有序,不至于盲目選材。編輯要主動與記者聯系,對記者的采訪提出指導性建議,各類新聞題材需采錄那些鏡頭、現場音、組織采訪等要讓記者了然于心。這樣不僅會節約編輯的時間,還會達到編輯想要的效果。
電視新聞編輯的中期工作就是傳統的編輯制作。編輯制作的主要工作是文字修改、圖像編輯、節目編排,最后把新聞作品呈現給觀眾。文字修改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解說詞本身存在問題,必須訂正、修改;另一個則是本身并無問題,但要依據欄目的特殊定位和傳播意圖作出相應的修改。要注意稿件在立場、觀點、方法上存在的問題,檢查有無違反政策、法規和社會規范的地方,以及校正在字里行間直接或間接流露出的錯誤觀念及傾向。文字修改是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工作,需要編輯在政治、思想、業務等方面具有較記者更高一籌的素質。編輯的文筆功底深厚,才能發現記者文字的瑕疵。圖像編輯要求編輯人員掌握電視語言的規則,注意接受邏輯、鏡頭長度、軸線規律、鏡頭銜接、蒙太奇意識等專業技能和技巧。節目編排主要指新聞節目的節奏變化。具體操作包括安排與調整新聞內容的組合、播出順序,撰寫串聯詞、編前、編后話,配發評論等,通過適當的節奏感,使節目內容有張有弛,便于受眾接受。
電視新聞編輯的后期工作是控制、指揮。對于編輯而言,這里所說的控制,指的是對新聞播出過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稱之為導播。在直播式節目播出時,播出過程是最緊張的時刻,節目主持、技術人員、欄目編輯乃至該時段準備發布的消息,都必須各就各位,隨時聽從導播的調遣。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進入電視的時代,外采記者每時每刻都可能從現場發回消息,這時,擔任導播任務的編輯就需要敏銳的思維、果斷的決策、精確的計算、純熟的技術,以便及時、準確地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適當的位置切入。
2 主觀工作意識的創新
電視新聞編輯主觀意識的創新是喚醒、激勵和發揮個人所蘊涵的潛在能力的重要精神力量。結合具體工作,電視新聞編輯的意識創新不是偶然的靈感迸發,它需要廣博的學識、豐富的經驗、快捷的反應做基礎,代表著這一群體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策劃意識、實踐意識和接受意識。
策劃意識表現在工作中,就是讓編輯成為整個電視新聞采編過程的“指揮員”。從新聞宣傳的效應和電視臺的對外形象而言,新聞編輯僅僅完成文字修改、圖像編輯、節目編排等后期制作是不夠的。一個電視臺要將中央和地方黨政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沒有充分發揮新聞編輯在宣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聞質量難以提高。電視新聞編輯作為電視新聞工作的“指揮員”,理應擔當起新聞的策劃組織任務。以往,新聞的策劃大多由電視臺的領導承擔,這很容易造成新聞工作上的脫節。領導的報道意圖與編輯的欄目構思難以吻合,編輯的節目設想又無法與記者溝通,記者難以理解編輯的采編要求,編輯又不知記者的采訪動機。因此,把新聞策劃的主要任務放在編輯的身上,讓編輯參與新聞的策劃,將有效地協調臺領導、編輯、記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新聞節目的定位、新聞內容與形式的優化。同時,電視新聞編輯應是新聞工作的組織者,電視新聞欄目的開辦,熱難點問題和連續、跟蹤報道,安排記者對某一話題進行采訪,應由編輯協調組織,最后制作出有一定深度和影響的電視新聞。
實踐意識是指新聞編輯要掌握新聞的采訪規律,了解新聞發生的背景。電視新聞編輯不僅要坐等新聞送上門來,必要時還要到現場對背景、事件等進行考察,以便理順編輯思路。“一個成熟的記者需要嚴格錘煉3年,而一個高水平的編輯需要成熟的記者再錘煉5年”。一位資深媒體人士的話道出了對電視新聞編輯要求的嚴格性。電視新聞編輯不僅要把新聞事件的五個W呈現出來,還要學會闡述事件的因果關系,并對其進展趨勢有所預示。如山東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在一次會議的報道中,編輯指導記者采集了一組代表進入會場的鏡頭,從代表們興奮的表情和匆匆的步伐中,觀眾就會感覺到一種變化,而這次會議,就是討論改革相關問題的重大會議。
接受意識是指電視新聞編輯在做節目時要時刻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過去,人們總是認為,電視新聞只是對最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種作用,那就是它傳遞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傳授知識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聞信息傳播功能并不矛盾。這些功能將是21世紀電視新聞的重要功能,實現這一功能,是電視新聞的本份。傳授新的知識,這是信息時代對電視新聞功能的一種拓展,一種延伸。眾多電視媒體開始在大家感興趣的新聞中插播新聞背景,使電視新聞成為快速可視的“大百科全書”。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兩會期間推出的《柴靜兩會觀察》,把鏡頭和話筒對準最貼近觀眾的事件、人物,以主持人的發現式報道為主線,將生動的現場新聞和深度的專業評論相結合,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兩會,讓普通觀眾收看到了想要的內容,而內行的人更為編輯的這種創新意識喝彩。
隨著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受眾鑒賞能力的提高,電視新聞編輯要參與到電視新聞采編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創新,為觀眾奉獻客觀深入、聲畫精彩的電視新聞節目。
作者簡介:常曉紅(1969,9-),女,漢族,山東廣饒縣人,副教授,東營職業學院組織人事處(宣傳處)從事學校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