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論述采用數控車床利用宏程序車削,進刀方法使用車槽法和左右車削法相結合的車削蝸桿方法,車削時刀具是單刃切削,使刀具每次車削都保持小的、均勻的加工量,切削平穩。能保證加工順利進行,提高工件加工質量,預防扎刀。文章以實例編寫了加工程序加以論述雙線蝸桿的數控車加工技術。
關鍵詞:雙線蝸桿;進刀方法;宏程序
1 雙線蝸桿零件特點
蝸桿的齒形面與梯形螺紋很相似,其軸向剖面為梯形,但是蝸桿的齒形較深、導程較大、切削面積大,車削時比一般梯形螺紋難得多。車蝸桿時,首先要合理選擇車刀的幾何參數,其次要采用合理的進刀方法,才能順利完成蝸桿的車削。
2 車削加工中的難題
車削蝸桿一般在普通車床加工,在加工大模數蝸桿時由于導程大,刀具運動速度快,車削時容易出現碰撞現象,技術性要求較高,由于是手動操作,加工質量難以保證,有時受到車床進給箱和掛輪的限制,如果名牌上沒有相應的模數,蝸桿是無法加工的。
圖1 零件圖
如果在數控車床上加工就能解決這一問題。但是蝸桿在數控車床上加工時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因為蝸桿的齒槽比較深,如采用G92單循環指令車削蝸桿為直進法,加工時刀具三刃車削,刀具受力大,易產生振動,刀具很容易折斷,刀具與工件摩擦強烈、排屑困難,齒面表面質量也很差。如采用G76復合循環指令車蝸桿,刀具為斜進法,加工時刀具是兩刃車削,剛開始車削時是比較平穩的,但隨著切削深度的加深,刀具與工件接觸面積越來越來越大,刀具受力逐漸增大,特別在最后幾刀,刀具很容易折斷,而且加工后的蝸桿齒面一側光滑、一側粗糙度較大,特別是大模數的蝸桿根本無法加工。
3 解決方案
3.1 進刀方法的選擇
根據上述分析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進刀法無論采用直進法或斜進法車削模數(mx≥2)的蝸桿,其加工過程無法順利進行,極易產生刀具折斷,工件頂彎等現象,加工質量無法保證。
要想順利加工,就要在車削時減小刀具與工件的接觸面積,以達到減小切削抗力的目的。這樣可采用車槽法和左右車削法相結合的方法,即:車刀先沿著齒槽中心車一刀,再在同一深度沿著齒槽的左側與右側分別車一刀(如刀具路徑示意圖),加工順序是:1-2-3,然后再不斷重復這樣一個過程,直到加工結束。這種加工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保證車刀每次進刀都保持小的、均勻的加工量。刀具每車一刀都是單刃切削,受力小、切削平穩、齒面表面質量好、加工精度容易保證。
從齒槽中心往左右側偏置的距離L隨著進給深度的增加而減少。L與H 的數學關系為:L=Htan20°(如建模圖),把切削深度H作為主變量,把齒槽中心往左右側偏置的距離L作為因變量,給變量之間賦予的一定的數學關系讓它自動進行賦值和運算,計算出齒槽中心往左右側偏置的距離。再結合多頭螺紋車削循環指令G32,編制成一個完整的程序,自動完成蝸桿的整個加工。
3.2 機床選用
機床選用經濟型數控車床(主軸箱有齒輪變速的機床,此類機床扭矩較大)。數控系統為FANuc 0i-TB。(主軸有分度功能)
3.3 車刀的選擇
刀具采用手工磨制,分為粗車刀與精車刀。粗車刀刀尖角39.5°。刀尖寬度為2.2 mm;精車刀刀尖角40°,刀尖寬度為2.2 mm。
3.4 加工程序及編程
程序編制可采用宏程序的條件判別語句和G32指令聯合編程。深度作為變量,用#4=TAN[20]*#1、#5=2.39-#4計算刀具左右偏置量,并對刀具沿Z軸定位,以實現車槽法和左右切削法的應用。深度步距為0.1mm,單邊留量0.20mm。
精車程序與粗車基本相同
4 結束語
此編程加工技術,不僅可以用來加工蝸桿,改變刀具角度和形狀,也可以用來加工梯形螺紋,改變螺旋線起始角增量值,可實現三線、四線蝸桿的加工,此編程方法在歷次學生競賽和實際加工中多次應用,效果非常好,它解決了加工大導程、大模數蝸桿的技術難題,拓寬了數控車床的加工范圍,提高了加工效率、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