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我國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的組成特點、交往空間形成以及歸納總結傳統民居建筑景觀特點歸納介紹,詳細探討這些傳統經驗對現代景觀空間與建筑設計的啟示及其借鑒意義,旨在強調弘揚學習古人順應氣候特點、尊重場所精神、倡導“天人合一”的和諧設計理念。
關鍵詞:聚落空間形態;交往空間;場所精神
1 前言
我國擁有遼闊的地域、悠久的歷史,傳統民居景觀建筑集中的反映人們歷朝歷代最基本的生活狀況,是典型的地域與民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作為我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的基本的景觀建筑類型,有著不同于西方傳統景觀建筑的獨特體系,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反映了人們倫理道德觀念、風土人情、地域文化與氣候特點。從北到南聚落形式與特點可謂異曲同工,無不凝聚著歷代工匠智慧和汗水。研究我國傳統聚落空間組成與建筑景觀形式,對現代設計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 我國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因素
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聚落空間形態的構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可將傳統聚落的空間形態構成的因素分為以下兩點:其一是自然因素,如: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其二是社會因素,如:宗法、倫理道德觀念、血緣、宗教、當地風土習俗等。
3 我國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的形成特點
3.1 我國傳統聚落空間的形成與演化
我國的傳統聚落空間一般順應地勢環境建立起來,其形式具有自發性,強調界域感與空間場所精神。傳統村鎮與自然環境聯系緊密,聚落是人工物質聚集之地,與自然之間會產生明顯的分界。界域的存在,使聚落從其外部環境中劃分出來,成為人們所能控制的領域,使聚落更具有場所性,從而給居住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如古人往往會利用風水學說中的特定物品、空間構成、乃至植物強調的界域性使得人們對聚落有領域感和歸屬感,加強了居民間的相互認同和團結,形成友愛互助的社會關系。
3.2 我國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的生態性
我國傳統的聚落空間是在順應尊重自然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的條件下,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環境的構建理念為宗旨原則指導下建立的,是以自然生態為載體的綠色空間體系。
3.2.1聚落的選址
聚落的選址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的相通、和諧、有機的和諧“風水”理念:即以天、地、人相協調為準則的擇地標準。在選建宅址的時候要尋找適宜的山脈作為基礎,除了這個主山脈以外,也要求考慮住宅周邊的形勢,要求四周的小山能夠起到遮擋冬季的惡風,然后選擇理想的水文環境,面水迎來南向季風,從而增加小環境氣候的作用,最后才是確定住宅的具體位置。綜合以上因素,利用地形、地貌的特征,靈活布局組織自由的空間環境。
3.2.2建筑材料
我國古代建筑工匠善于就地取材、合理搭配加工利用當地建筑材料。工匠們就地取材,用木、樹皮、竹片、茅草、瓦、石材、糧食等巧妙搭配,建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建材體系,也成為最初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佳例證。
4 我國傳統聚落中的交往空間
傳統聚落的形成最主要原因就是有利生產,住在聚落中的人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生活來源,正因為鄰里之間在生產生活上的這種互助需要也使得鄰里交往被人們重視而變得較為密切,居民間的交往空間在傳統聚落布局中重要地位。不難發現交往空間的設置極其注重場所精神、注重人們的心理感受,是值得現代居住空間和小空間設計學習的。
交往空間一般分為戶外交往空間、室內交往空間以及過渡空間。
戶外交往空間,一般由街巷空間、街巷節點(小廣場)空間、親水空間等。街巷是傳統聚落空間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街巷不僅是居民戶內私密空間的延伸,同時村鎮中巷子、胡同、里弄的緊密交織還將其他各個交往活動空間聯系起來,使村落的交往空間形成緊密的網絡。我國聚落中的街巷多以尺度小、路面不平整以及慢速交通為特點,人們處于其中能感到有安全感,有利于交往行為的發生。聚落中的小街小巷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場所,適宜的寬度增加了鄰里交往的可能性。處在街巷相交的節點空間更是人們聚集休憩的好地方。
5 我國傳統聚落中的布局特點
5.1 嚴寒地區布局特點
由于北方嚴寒地區多風沙、氣候變化驟烈,太陽輻射強等氣候特點,這些地區常常采用圓形建筑平面,利用其散熱面積小,同時利于抵抗風沙,如內蒙古蒙古包。此外,在地區較高地區,民居多依山而建,平屋頂、封閉式天井或院落,以便防風、保溫和減弱日曬。
5.2 寒冷地區布局特點
由于冬季寒冷、干燥,風沙較大,夏季又偏熱。常常采用圍筑小院,房屋由垣墻包繞,對外不開敞,面向內院。有適當的挑檐,冬季可獲得較多日照,夏季又可遮陽。庭院面積較大,院內栽植花木,擺設魚缸鳥籠,形成安靜閑適的居住環境。實踐證明,這種布局在防風沙和防噪音干擾等方面比較理想,至今人們也樂于居住,比較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5.3 夏熱冬冷地區布局特點
氣候夏季酷熱、干燥,吹熱風,冬季較寒冷。降水量少,降水變率大,有少量冬雪,同時日照率高,云量少,氣溫變化急劇,年溫差大。在布局上前、后房相聯,附以廚房、馬廄、圍合成封閉的院落。這種內院式的密集組群布局,有冬暖夏涼的效果,如新疆地區。
5.4 夏熱冬暖地區布局特點
建筑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廳、青云巷、天窗、高側窗、疏木條、各種通透的門窗來組織自然通風(如腳門、趟攏和大門),在炎炎夏日中顯得格外陰涼。如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
西雙版納地區房屋底層一般用作廚房、畜圈和雜用,二樓儲藏糧食。底層和第二層外墻不開窗,上兩層為住房,向外開窗,內側為廊,連通各間。設涼臺,屋頂坡度較大,多采用“歇山式”以利屋頂通風,飄檐較遠,重檐的形式有利于遮陽、防雨。平面呈四方塊,中央部分終日處于陰影區內,較 “為陰涼,為族人議事、婚喪行禮及其他公共性活動用。
而云南彝族地區的民居具有布局緊湊的特點,常見形式為“三間兩耳”,即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組合成高度和面寬都相近的方形院落,因其平面和外觀酷似一顆方正的印章。住宅空間像凹斗,便于通風,尤其是內院起著通風、采光和排水的作用。
6 結束語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研究過去方可瞻望未來,對傳統聚落的形態進行回顧與分析無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在設計工作中我們必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探索今天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盡管歷史在不斷發展,世事變遷,人們的居住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借鑒傳統聚落的優勢特點,依然可以給予我們解決現代居住景觀建筑環境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