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城中村”社區文化建設環節的分析,來進行現實城市化問題的解決,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人口與城市文化發展的有效協調,這樣可以保證城中村社區文化體系的健全,從而促進其內部各個應用環節的協調,進行社區優秀文化習俗的繼承及其弘揚,在大學生志愿者活動進行過程中,可以更好的進行社會文化的創新及其探索。
關鍵詞:城中村;存在問題;管理應用
1 關于某街道及其社區文化的基本運作情況的分析
在某一城市的街道辦事處,在其管轄之下,有兩個居民委員會。是該城市城中村模式的應用環節之一。通過對該市區的城市中心商業區建設區的應用,可以得知其是將要建設的中心商務區的重要地段,這對于其城中村模式的剖析,是對目前城中村社區文化建設模式的一種剖析,對于城中村社區文化體系的健全具備良好的應用作用。
該城市的街道有本地人口7000多人,外地人口大約為13000人,這兩者的比例是一倍之差。通過對該城中村的社區數據信息的分析可以得知,本地居民的本科學歷人數是比較多的,社會上的一些職業在該城中村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其中自由職業者的比例是最高的。在街道處的管理過程中,進行了文化站的設置,共建單位有市聾人學校、某某小學、小區某某花園。文化站一直致力于整理當地民間文化,搜集、整理的民間文化遺產有樂社、醒獅、龍舟等,且此三者都在該市有關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文化站于2003年被評為省特級文化站。
該街道也是該市某個大學社會學系的教學實踐場所,該高校的社區管理專業的學生是該街道委員會的社會助理,通過調查,我們得知,地域內的其它幾所高校常與該街道聯合開展“大學生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包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宣講。
2 調研資料分析
該街道在黨政領導及其團委機關的幫助下,對該街道的社區文化建設展開采訪、座談及其抽樣問卷等模式的應用,實現對該街道具體文化建設情況的深入剖析。我們對該街道的居民展開隨機抽樣問卷調查。進行了為數300份的抽樣調查,該調查的對象是本地居民及其外地來的人口,下文中,將對這些研究資料展開分析。回收有效問卷198份,有效率是90%;回收答卷中,本地人口所做的問卷共有72份,占36.4%,外地人口所做的問卷共有126份,占63.6%。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城中村”的本地居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通過房屋出租、集體分紅等獲利又比較容易,所以他們普遍缺乏在文化和專業知識技能上進一步提高的愿望。
通過上述調查的表述,我們可以得知目前該街道的社區文化建設的具體情況。在社區文娛活動進展過程中,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進行觀眾角色的扮演,有四分之一的居民甚至從未參加過該街道的社會文化活動。有一半的居民反映該社區文化活動太枯燥乏味。在文化站的應用過程中,相當一部分的人經常進行文化站的活動,有四分之一的人,有空去文化站進行活動,有一少部分人從沒去過文化站。該街道是人口比較集中的一個集聚地。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協調好不同的社會群體的需要,通過對居民社會文化建設活動的分析,我們發現街道沒有太多主要是針對外來人員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設,外來人員對當地文化建設也是不太了解,對社區集體文化活動與建設參與度不高。當然,目前社區文化建設仍然是以行政行為為主,社區居民仍然是處在客體地位,外來人口的地位相對來講更是低。由于經費、場地緊張等原因,一些文化建設的內容與社區百姓的需要仍有較大距離,外來的“新移民”、“過客”在他們眼里往往成了文化建設中“被遺忘的群落”。
3 “城中村”社區文化建設方案的優化
3.1 城中村的應用模式實際上是鄉村向城市的轉型,其村民的社會特征狀況在此運作過程中也發生著相關改變,村民在城中村模式中,成為一種特殊社會群體。在他們的文化觀念中,傳統的鄉村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在城市生活中,又承受著城市文明的沖擊。對于社會城市化過程中的產生的問題是比較敬畏的,一方面又享受城市化帶來的便利。由于城中村自身結構性質的影響,村民是沒有土地基礎的。其就業模式是非農業的,但受到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原則的影響,一些村民可以得到某些收益分配利益,比如土地及其房屋的出租等。而一些村民由于文化水平與技能水平較低,則只能從事修理、搬運等服務或體力工作。另外,由于就業和傳統觀念的差別,村民無論在交往對象或范圍上都極其有限,無法快速融入城市環境、分享城市文明。“城中村”居民在滿足對物質生產生活產品需求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如何滿足廣大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全體居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進行社區文化建設中極為重要的問題。
社會文化的建設實際上,是一種居民的公共生活文化體系的健全,社區文化的開展,依賴于社會公德的弘揚,從而確保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這種道德價值觀念,實現了權利、正義等因素的協調。城中村的社會文化建設模式,是對農村文化的一種應用,也就是農村社區的文化傳統的應用,比如鄉村的道德規范、風俗習慣及其對于鄉村社區的認同感及其歸屬感。在城市現代化進展過程中,內外居民的文化是不斷進行沖擊的,在沖擊與融合的過程中,城鄉文化進行融合、統一。要改變過去那種完全通過政府自身來承辦和推動社區文化活動的做法,充分依靠社區居民的力量來組織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可以建立各種社區文化活動組織機構,通過這些機構實現廣大市民在社區文化活動中的自行組織、自行操作和自行管理。積極培育和建立社區中介組織和文化社團。在社區文化的建設中要大膽地引入市場機制,把可以市場化的文化行為相對一部分讓給市場,挖掘社區文化建設的新動力。通過市場化、產業化機制的有效運行。
3.2 由于城中村的存在,方便了一些打工者的需要,因為其住房提供的廉價性、租金價格的低廉,都吸引著外來務工人員在此聚集。所以說城中村模式的開展,實際是對本地居民變化情況的一種演變,比如本地人口減少,外來人口不斷增多。在現代戶籍管理制度應用過程中,城中村的居住人口可以進行常住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的劃分。受到原住居民的鄉土排外情感的影響,外地人要想融入當地文化生活,也是比較苦難的,當然,上述環節的存在,也不利于城市現代化管理模式的開展。另一方面,外來人口由于在外漂泊和生活艱辛,大多和自己原屬同一地域的人往來,很難完全融入本地社會,使他們對“城中村”很少有強的歸屬感。這就造成了“城中村”社區環境不斷惡化、社會問題滋生。因此,對于“城中村”合理城市化而言,其實質就是實現村民、外來流動人口的城市社會化,使他們融入城市文化、享受城市文明,實現村民、外來流動人口的文化整合和發展。這就要求通過村民、外來流動人口與城市生活相互作用來實現,這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3.3 在社區文明建設過程中,要進行社區文化體系的健全,比如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環節的協調。這就需要進行社區文化志愿者的應用,確保現代的社區文化建設體系的健全。在社區建設過程中,要進行社區文化志愿者的經濟培養。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區文化志愿者服務機制,使社區文化志愿者在一種規范、有效、科學的環境中進行工作。
4 結束語
城市化過程中的“城中村”社區文化體系的健全,有利于現實工作城鄉文化融合問題的解決,促進當代城鄉經濟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