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防治動植物病蟲害、保障食用農產品安全、搞好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農業經濟的有效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受到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農技推廣仍存在著問題。因此,文章旨在探索農技推廣的實效性,進一步為牡丹區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農技;推廣;問題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漸發生變化,從引入到最后收益,每個環節都在不斷的更新改變著。而牡丹區是菏澤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以農技推廣體系為核心,重點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民的意識,將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1 菏澤市牡丹區農技推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體制不順,農技人員缺乏
鄉級財政自收自支,導致大多數基層鄉鎮財政收入狀況不佳,重視不足,不利于農村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部分鄉鎮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但在推廣農業技術方面的表現仍需提高。部分農技人員被政府抽調去干一些與農技推廣無關的工作,直接導致某些鄉鎮農技的推廣難度增加。現有的農技推廣體系,難以滿足現在的需求,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先進農技的進一步的實施開展。從推廣的方式上,主要以政府推廣為主,農民的自主選擇性較低,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對于農技的推廣產生抵觸情緒。
1.2 部分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性有待提升
農技推廣人員的整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科研能力較弱,具體表現為老齡化、實踐能力差,對于推廣農技技術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新的農技推廣人員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更新,知識出現斷層。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具有產前、產后服務專業知識的人很少,農技推廣的技術人員的專業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由于待遇低,使得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責任心得不到提高。
1.3 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入不足
任何經費的投入都要有一定的保證,而農技方面的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而農業技術推廣經費被截留或挪用的情況普遍存在,畢竟鄉鎮服是自收自支,使農技推廣的難度增加。即使有財政的補助,往往大多數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于行政事業費用支出,支出結構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
1.4 農民自我認識不到位
從現在從事農技工作的農民分析來看,主要是中老年人,農村青壯年出外打工的人比較多,畢竟農業的收入已不是主要的手段。因此,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農民對于農技的投入資金達不到應有的水平,也限制了技術的傳播與發展。農民居住地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技術推廣缺乏有效的渠道,使得技術推廣成本高,導致技術與產業的割裂。
2 建議與對策
2.1 大力推行立體式服務體系
牡丹區農技推廣經過不斷的實踐和考察,運用多種渠道為農民進行多方面的技術指導。專家親臨現場指導為農民在種植和畜牧等方面出現的疑難問題得到了及時的解決,提升了農技推廣的信譽度。逐步深化農技推廣機構改革,理順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依據服務群眾,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建立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區鄉推廣管理機構。根據需要,組建跨鄉鎮、區域性的農業技術推廣合作中心,直接為農民服務,做到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加大對各鄉鎮的實地考察,為農民的經濟發展提出建設性的農業技術,保障農民能通過農技推廣得到實惠。
2.2 加強多方面的農技推廣宣傳和講座
加大宣傳和講座的力度,把握住宣傳的對象,依據文化程度的高低進行有效的篩選,以點帶面,做到針對性強的指導。通過講座、現場講授、科技宣傳、技術咨詢等,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技術員隊伍;加快鄉村的農民科技書屋建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提高農民的綜合能力。搭建高效實用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積極開展農村信息服務工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力度服務于三農,積極探索農業信息與農業技術推廣密切結合的成功之路。對于有想法和目標的年輕人進行長期的聯系,便于農技項目的推廣和更新。從采取的措施上要切實做到有目標,科技站、服務中心等機構應積極引進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現有的科技人員進行科技培訓,提高科技人員素質,從而帶動農民對農技意識轉變。
2.3 構建各種信息反饋平臺
農民對于技術的運用的平臺比較匱乏,往往是政府的主導或者農戶的合作,導致從農技的引入到農民的收益過程沒有任何的保障性,畢竟農民對于新技術的運用是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因此要不斷的更新觀念,讓農民放心,給予農民一定的物質保障。對于在農技方面出現的疑難問題及時派專家到一線給以診治,有利于農民觀念的改變,同時也提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4 提高人員素質,加強隊伍建設
充分利用中央一號文件的規定,“在崗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水平相銜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員充實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根據不同需求,采取異地研修、集中辦班和現場實訓等方式,對鄉鎮農技人員分層分類開展培訓。
2.5 重點落實保障措施
充分利用省市有關規定保證農技推廣的資金到位,確保公益性農業技術機構履行職能所需經費并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制定詳細的年度工作計劃和預算。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政府主導、分級負責的原則和多功能、一體化的建設思路,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建設。進一步規范各類經營性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的行為,建立推廣服務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機制,提高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法祥,趙恩江.鄉鎮農技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中國種業,2007,09.
[2]李宗如.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5,04.
[3]唐文金,周紅兵.農技推廣隊伍的問題、成因及對策[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10.
[4]王愛冬,仲躋清.新農村建設中農技推廣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農技服務,2008,05.
[5]盧茂凱.新形勢下創新基層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技,2008,09.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2012,08.
[7]張剛強《總結經驗突出重點全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2010,09.
[8]楊宗亮,http://www.ynagri.gov.cn/ws/xc/news5057/20120716/177831
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