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著重闡述了能見度與天氣現象的定義及在氣象觀測中的記錄規定以及兩者在觀測記錄中的相互配合,并結合平時工作實際對能見度測量技術和天氣現象觀測技術的發展方向做出了評估。
關鍵詞:能見度;天氣現象;記錄;配合
引言
在現代氣象觀測中,能見度與天氣現象是兩個重要的氣象觀測要素。為氣象信息、天氣預報、氣候分析、氣象服務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能見度觀測是氣象站判斷某些天氣現象及強度的重要指標,其在保障航空和地面交通安全及大氣污染研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天氣現象觀測為防災減災、氣候資料、氣象預報和農業發展等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支持。
1 能見度與天氣現象的定義
1.1 能見度是表征氣團特性的要素之一
氣層穩定時,氣溶膠多分布在低層大氣中,使能見度變壞;而當氣層不穩定時,由于對流和湍流的作用,將水汽、雜質帶至高層,使近地層能見度變好。所以,能見度的好壞可以大致判斷大氣的穩定程度。能見度用氣象光學視程表示。氣象觀測中觀測的能見度指的是有效水平能見度。有效水平能見度是指四周視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圍能看到的目標物的最大水平距離。[1]
1.2 天氣現象是指發生在地面上、大氣中的一些物理現象
它包括降水現象、地面凝結現象、視程障礙現象、雷電現象等。觀測天氣現象不僅是為了積累當地的氣候資料,而且這些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也會發揮重要作用。
2 能見度與天氣現象在氣象觀測中的記錄規定
為確定能見距離的遠近,一定要在臺站四周不同方向、不同距離選擇若干固定目標物,作為觀測能見距離的依據。值班員應熟記各目標物的方位、距離,并經常研究和總結當地能見度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條件下的變化規律,統一觀測標準,以便準確地進行觀測記錄。能見度觀測是根據氣象站四周各目標物中“能見”的最遠目標物和“不能見”的最近目標物,來判定當時的能見度距離的。人工目測能見度以千米(km)為單位,取一位小數,第二位小數舍去,不足0.1km記0.0。由于人工觀測能見度單憑經驗估計,造成能見度主觀誤差較大。同時,目測能見度的影響因子很多,都影響能見度觀測的準確度。為了準確測定能見度,發展能見度器測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能見度自動觀測儀主要有透射能見度儀和散射能見度儀。儀器測量能見度數據直接在電腦監控軟件中顯示,以米(m)為單位,取整數。值班觀測員應隨時觀測天氣現象的發生和變化,記錄出現在視區內的全部天氣現象。氣象觀測中規定需要記錄的天氣現象共有34種。為正確判斷某一現象,有時候還要參照氣象要素的變化和其他天氣現象綜合進行分析。凡與水平能見度有關的現象,均以有效水平能見度為準,并在能見度觀測地點觀測判斷天氣現象。天氣現象按一日中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記錄,不論重復出現幾次,只以一個符號記錄。輕霧、冰針、霜、露、結冰、積雪、煙幕、霾、塵卷風、閃電10種天氣現象,僅記其符號,不記起止時間。颮只記錄開始時間。其余23種天氣現象,除記錄符號外還應加記起止時間。若現象出現時間不足1分鐘即終止,則只記開始時間,不記終止時間。大風、雷暴凡兩段出現的時間間隔在15分鐘或以內,應作為一次記載;若間隔時間超過15分鐘,則另記起止時間。天氣現象的記錄以20時為日界。應觀測和記錄最小能見度天氣現象有霧、沙塵暴、浮塵、雪暴、吹雪、煙幕、霾,當這些天氣現象出現且能見度小于1.0km時,都應在天氣現象后記錄最小能見度,并加方括號。每一現象出現時,一天只記錄一個最小能見度,以m為單位,取整數。夜間不守班的臺站,夜間出現的天氣現象記入“夜間”欄,只記符號,一律不記起止時間;白天出現的天氣現象,則按規定記錄在“白天”欄內。[2]
3 能見度與天氣現象的配合記錄
影響能見度的天氣現象一般是指視程障礙現象(霧、輕霧、吹雪、雪暴、揚沙、沙塵暴、浮塵、煙幕、霾)和一些降水現象(雨、毛毛雨、雪、陣雪)等。當測站出現霧、雪暴、沙塵暴三種視程障礙現象時,能見度應記錄<1.0km;當出現輕霧、揚沙兩種視程障礙現象時,能見度應記錄1.0~<10.0km;當出現其它視程障礙現象時,能見度應記錄<10.0km。降水現象中的毛毛雨、雪、陣雪對能見度影響較大,當測站出現?。ㄝp)的毛毛雨、雪、陣雪時,能見度應記錄≥1.0km;當測站出現中常的毛毛雨、雪、陣雪時,能見度應記錄≥0.5~<1.0km;當測站出現大(濃、強)的毛毛雨、雪、陣雪時,能見度應記錄<0.5km。當測站出現其它降水天氣現象時,能見度的記錄沒有硬性規定,應按照實際的情況進行記錄。隨著近些年來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部分地區的環境逐步惡化,霧霾天氣在某些地區出現較為頻繁。為做好霾天氣現象觀測及預報服務工作,統一規范霾觀測判別標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QX/T113-2010),又做了新的補充規定。當能見度<10.0km,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相對濕度小于80%,判別記錄為霾(一般不記輕霧);當相對濕度80%至95%時,應按照地面氣象觀測規范規定的描述或大氣成分指標進一步判識。
4 結束語
能見度與天氣現象的判別和記錄一直是氣象觀測業務的重點和難點。能見度測量技術和天氣現象觀測技術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海港、公路交通和大多數機場所使用的能見度觀測儀器基本上都是國外產品,大部分氣象臺站能見度和天氣現象的觀測還依賴于準確性低、客觀性差的人工觀測方法,難以滿足氣象觀測的需要。[3]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規模氣象自動觀測儀器已經運用到氣象觀測中,所以以前很多傳統的觀測項目由人工觀測轉為自動觀測。隨著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能見度和天氣現象由目測改為儀器自動觀測已經是大勢所趨。[4]
參考文獻
[1]崔講學.地面氣象觀測[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44-45.
[2]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1:21-25.
[3]曾書兒,王改利.能見度的觀測及其儀器[J].應用氣象學報,1990,1
0(2):207~212.
[4]孫慧潔.能見度測量儀器綜述.氣象儀器裝備,1990,5(2):32~40.
作者簡介:鄒斌(1978,1-),男,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大學本科,理學學士,職稱工程師,從事氣象觀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