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以及不斷進步,混凝土澆筑工藝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尤其是以泵送混凝土,它具備施工方便、易振搗、澆筑速度較快等諸多特點,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關注。但在實際施工與使用過程中,泵送混凝土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結合這些存在的問題,對機制砂砼配合比設計以及應運進行詳細探究與討論。
關鍵詞:混凝土;建筑;振搗;澆筑
在對機制砂砼配合比設計過程中,除了要滿足混凝土設計的相應強度以及彈性模量需求之外,還需要確保混凝土本身的可泵性,即保證混凝土在制作以及使用過程中具備一定保水性、和易性以及流動性,并確保其在連續澆筑過程中不會發生泌水以及離析情況,同時也要有效的防止和避免混凝土在泵送過程中出現因卡管堵塞而導致混凝土澆筑質量低下等問題。
1 機制砂特性
1.1 所謂機制砂,其實就是指通過專業機械將硬質巖石破碎制得,在全部加工完成后,呈針片顆粒狀、擁有較為尖銳棱角,本身軟弱顆粒含量相對較大,且硬度遠比河砂要小。
1.2 機制砂級配相對比較集中。通過相應的試驗得出:1.25mm以上的顆粒要占總重量的45%左右(河砂大約要占20%-30%),而在0.315-0.160mm范圍之內的顆粒大約占10%左右(河砂大約要占20%左右)。
1.3 機制砂本身的空隙率大約要在40%左右,整體要小于河砂。
2 機制砂的質量標準
2.1 級配范圍:相應的累積篩余量要滿足混凝土相應的用砂級配要求。
2.2 云母粉以及含泥量以及其他物質含量均要滿足相應的施工技術規范及施工要求。
2.3 對C30以上的混凝土,以及要求抗滲、抗凍類型混凝土,其砂的實際壓碎指標不應超過35%;而對C30以下的混凝土,其砂的壓碎指標不能超過50%。
2.4 石粉含量:對于顆粒直徑小于0.08mm的顆粒含量,不宜超過10%。
普通混凝土施工作業過程中,相應機制砂抽檢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其相應的篩分試驗結果則如表2所示。
3 配合比設計的要點
3.1 對大顆粒含量進行嚴格控制。在對機制砂砼進行配合比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確保機制砂中,其顆粒顆粒含量超過5mm的不要高于總數的10%。這主要是因為當5mm以上的顆粒,如果在使用過程中,超過規定的顆粒含量,則會對粗骨料級配形成一定影響,從而使得混凝土拌合物出現離析以及泌水等情況,從而導致混凝土強度不夠均勻;此外在機制砂進行輸送過程中,易發生卡管堵塞等問題。
3.2 選擇合理砂率。在對機制砂砼進行配合設計過程中,通過選擇合理砂率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確保混凝土具備較大流動性,并始終保持較好粘聚性以及保水性還有可泵性,此外,砂率還會對混凝土的整體強度造成一定影響。由于機制砂在實際加工過程中,顆粒含量超過5mm的概率相對較高,所以在對混凝土進行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應當適時的提高相應的含砂率,將其控制在45%-55%以內。而配合比設計時,若砂率偏低則容易導致混凝土粗糙、不易被拌合,且整體澆筑以及振搗難度較高,坍落度相對較小;在實際運輸過程中,比較容易形成泌水以及離析等問題,從而影響混凝土的正常泵送;此外由于混凝土表面易產生麻面以及蜂窩、外觀質量較差等問題。如果砂率偏高,則會造成機制砂砼在進行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易導致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相對較大,在加上水泥用量多多,致使混凝土收縮徐逐漸變大,從而致使混凝土強度不均勻,易在拌合物表面形成裂縫。所以,在對機制砂砼進行配合比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混凝土的整體強度以及施工工藝還有相應的外觀質量來選擇正確、合理的砂率。
3.3 石粉含量。在對機制砂砼進行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明確指出石粉含量不應超過10%。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通過反復試驗,發現提高石粉含量對于混凝土本身的強度來講,并無顯著性作用,但卻能從一定程度上提混凝土自身的粘聚性以及流動性還有保水性與和易性,這樣就可以對混凝土自身的工作性能起到了有效的改善。并利于混凝土攪拌、振搗以及澆筑,同時又可確保混凝土外觀質量。此外石粉含量最高不得超過12%,否則會致使混凝土和易性較大,并最終導致混凝土表面裂縫收縮,強度逐漸降低,其彈性模量亦不斷減少。
3.4 用水量。混凝土自身具備良好的和易性是當前確保混凝土強度符合其強度以及正常澆筑的基本要求。通過相應的試驗得出,對于相同等級的混凝土,且在保證水泥用量以及水灰比還有砂率基本相同條件下,機制砂要比河砂的和易性較差,并導致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相對較小、易離析等現象,且其流動性較差。另外為了有效的確保混凝土拌合物具備相對較好的和易性,所以在加入外加劑的同時,應加大約為8%的用水量。
3.5 在對機制砂砼進行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應適當的去增加一些減水劑與泵送劑,以此來有效的解決和緩解混凝土自身的可泵性,以避免和防止出現卡管堵塞現象。
4 結束語
本文結合這些存在的問題,對機制砂砼配合比設計以及應運進行詳細探究與討論。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機制砂砼的配合比設計進行提供了一定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關明江.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故障原因分析及處理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9).
[2]李淵文.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事故原因分析及處理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2).
[3]冉小康.電力系統中繼電保護事故原因分析及處理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