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國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編寫方法及其發展趨勢,分析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面臨的問題和難點,提出一些新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的宏觀和微觀的影響因素,如理論與技術局限性、規劃體系的綜合性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有所推動。
關鍵詞:環境評價;技術方法;影響因素
1 引言
在國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從實用性和可行性出發,在現實情況的基礎上,通過篩選各種技術方法,從其中選擇出恰當的方法,以實現增益、不產生環境經濟發展的后續包袱為目標的前提下鼓勵使用創新技術手段、理念來實現評價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要求必然不斷提升,因此規劃環評技術必須要跟進創新發展,在不斷總結已有的成果的同時,將已有的積累和各種新型的技術手段、理念以及決策思想結合起來,并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1]。在國外先進國家,傳統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認識已經被突破,他們關于規劃環評技術方法的研究現在主要從技術方法的實用性和效果出發,不斷通過實踐去發展和完善。
在國內,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經經過近30年的發展和完善,在項目前期對項目對環境影響和破壞的預測和評估做得很充分,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實踐的檢驗下,在遏制生態環境和環境污染的惡化方面的作用還是有限。從國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的發展來看,我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型技術方法的研究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我國傳統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中,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占有較大比重,傳統的建設項目的評價技術在規劃環評中并不能完全適用。傳統的建設項目中,項目或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預測是以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為基礎進行,而涉及到區域或者一個省甚至全國范圍,如傳統建設項目環境現狀監測卻是不太可能實現的,由此可見傳統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的局限性,反應出了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缺陷。另外,已經公布施行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施行)》中所講述的一些技術方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踐中應用研究不夠具體深入;導則中講述的技術方法較滯后,不能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現狀很好地相適應,不能與時俱進地滿足規劃環評實踐的要求。在我國實行的一些規劃環評中的技術與技術之間沒有做到很好的結合,所采用的技術較單一、分散,不能很好地起到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
2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的分析
2.1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體系
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累積影響的分析方法的應用較為合適;在規劃不確定性評估中,情景分析法的應用較為恰當。總體而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主要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法和規劃學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法中,項目整體的影響被分解,有側重點地分析與環境、社會和生態系統相關的影響,經過有側重點的分析后,進行整體的評價,將規劃環境影響進行一個整體的綜合的評價。在規劃學方法中則是先對規劃進行整體的綜合性評估,然后將得到的綜合影響分散到規劃中的各子資源或者生態子系統中。
另外,項目管理的方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也得到了一些應用。項目管理是一種較強的管理手段,在工程、教育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極大地改善項目的管理效率。美國著名學者R·J·Graham指出“項目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而調集到一起的組員組合,它與常規任務之間的區別是,項目通常只做一次;項目是一項獨特的工作努力,即按某種規范及應用標準導入或生產魔咒新產品或某項新服務[3]。這些工作努力應當在限定的時間、成本費用、人力資源及資財等項目參數內完成。[1]”項目管理師以項目及其資源為對象,運用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分配、控制和實施,最終實現項目目標的管理方法體系[2]。項目管理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能否應用其重要的因素在于相應的環境規劃影響評價是否符合項目管理的范疇。項目具有六性:一次性、唯一性、目標明確性、組織的臨時性和開發性以及后果的不可挽回性。由于建設方案、社會條件和環境的不斷變化,環評工作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環評方案,從多種方案中遴選和完善出一個最適合的方案,對環境的破壞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結合多方部門將技術、成本、進度、質量等方面進行嚴格控制和完善,以項目管理的理念將規劃環評的項目完成,最終達到環保要求并完成環評審批。
2.2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特點
在國家環保部制定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施行)》中講述了多種方法,但是由于這些方法缺少實踐的支撐,主要起到的是引導作用,需要環評工作者從實踐中去驗證和合理地變化,總結出適合特定環評項目的最佳方法。
3 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影響因素
3.1 公眾參與
對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是一個重要步驟,能夠有效地避免決策的失誤,將項目的建設與民眾的意愿達到一個很好結合的有效工具。因此,在規劃環評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是一個核心內容,繼而公眾參與在規劃環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那么在公眾參與調查中,哪種信息需要公開?公開的信息如何讓公眾獲得?如何讓公眾更主動地參與到項目的前期調研中來?解決這些問題將有利于提高公民對知情權的理解。目前國內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這一環節是沿襲建設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做法,發布兩次公示,設計問卷調查讓當地居民填寫。這種做法在地域分界很明確的地方可以適用,但是在大部分規劃環評中由于很難找到受規劃直接影響的居民來做調查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都有公眾參與的部分,但是大部分報告書中的的公眾參與部分是在環評工作的后段進行的,都有形式單一,參與形式簡單,與群眾、以及管理部門的溝通較少的缺點。
3.2 背景數據的限制
對過去評價工作的回顧和分析,是進行任何環評工作的基礎,因此在評價工作開始之前,對過去以及現有的資料和數據的詳細分析、判斷對于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是否適用非常重要。如對信息的可獲得性和充分性的詳細分析來判定是否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一般情況下,定量地評價環境影響中對計算比較依靠且比較精細復雜的方法,對原始數據和資料的依靠成都越高。因此,在缺乏原始數據和資料的情況下,對原始數據和資料要求較低的直觀方法較適用。
4 結束語
環評報告的應用性和有效性是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作為規劃決策的首要前提。在規劃環評中,專家咨詢在規劃環評中的指導作用應得到加強,向多個領域的專家咨詢來針對規劃環評中涉及的不確定性。同時,環評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注重將環保理念加入到環評工作中去以利于提高環評報告的質量,增加在政府決策中的說服力。
參考文獻
[1]肖波,錢瑜.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發展現狀及其局限[J].環境科學,2009(3):57-60.
[2]劉蘭嵐,楊凱,徐啟新,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研究[J].環境保護,2006(12):63-66.
[3]林雅妮.項目管理應用于環境影響評價的初步研究[J].管理觀察,2009(8):214-215.
[4]卞曉燕,李波.關于電網工程前期管理工作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1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