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存在城市發展基礎薄弱、總體規劃滯后、城中村現象嚴重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的基礎上,初步探討了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應采取合理規劃、突出特色、建立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模式等六項發展對策,以期為吉林省西部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現狀;發展對策
吉林省西部地處平原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著吉林省西部地區城市建設的獨特性。目前,城市建設的理念已由單純的追求環境優美向文明、高效、健康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方向轉變,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代表著未來城市理想的發展模式。吉林省西部地區城市建設現狀不容樂觀,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文章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發展對策,以期為吉林省西部地區城市的發展建設提供參考。
1 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現狀
1.1 城市發展基礎薄弱
城市化率是衡量區域城市化發展的基本指標。吉林省西部地區城市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城市數量嚴重不足,城市密度也很低,城市規模普遍偏小;城市中簡陋平房普遍存在,舊城區居住環境較差,城市居住區用地得不到合理改造。市區外圍道路簡陋、照明缺乏;排水系統不完善,交通混亂,而且人流集散地缺少必要的停車場。
1.2 城市生活質量低下
由于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受地域環境和行政區劃的制約,經濟發展緩慢,中心城區輻射能力差,不適應城市外向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規模小,人均收入水平低;零散的小工業企業排水設施不完善,工業污水對潛層地下水污染是極為嚴重,尤其對平房區居民影響較大;而且城市公共綠化活動空間不足。
1.3 城市總體規劃落后
由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小農經濟思想和計劃經濟制約,沒有現代化、適度超前及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城市總體規劃。習慣于小打小鬧的房地產綜合開發和小農思想搞城市建設,缺乏市場化的城市建設理念和城市經營觀念。對城市功能定位往往局限于小范圍的交通樞紐、政治中心或農牧業生產基地,限制了房地產、現代商貿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鏈的延伸。
1.4 城市建設與改造模式滯后
在城市建設與改造模式中,改造用地大多以政府和開發商協議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政府出讓土地,開發商建設商品房出售,實現項目資金自平衡帶來利潤。但開發商為追求高額利潤往往拿到土地之后推遲開發,或者繼續轉讓,甚至過度開發土地導致違法行為,不能實行合理有效的土地開發利用,進而影響城市經濟、社會、人口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5 城市開發理念和整體協調發展觀缺乏
城市公用設施建設不能滿足生態城市的要求,公用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不能與周圍自然環境相互映襯,道路寬窄不一,公共用地匱乏,缺少停車場等必要場地。沒有在滿足城市各類功能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建設;沒有在合理利用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注意搞好城市各種污染源的防治;缺乏居住環境內部的生活綠化空間。
1.6 城中村問題依然嚴重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城市中依然存在許多私人平房區和外來務工人員的租房區,這些房區房屋擁擠,房屋產權分散,居住環境較差,違章建筑現象普遍,道路狹窄,多數街區無法駛入機動車,治安、衛生、消防等問題突出。雖然棚戶區改造和生活保障房建設解決了一部分居民的住房問題,但中低收入階層的租房和無房等現象仍然嚴重。
2 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的發展對策
2.1 合理規劃,正確定位
根據城市自身的條件、特點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高水平、高起點的編制好城市總體規劃,將追求現代化城市作為首要任務,突出解決城市規劃滯后問題。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要求,強調“以人為本”,體現現代化人居環境要求,注重文化、環境、生態和健康。重點抓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體現基礎性、超前性、先導性,適當超前于城市經濟發展;重點做好城市供水、供氣、道路、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為城市開發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經濟與社會事業的發展。
2.2 突出城市特色,優化空間布局
合理確定城市的規模和性質,突出其民族、歷史、地域等特色,滿足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城市規劃應創造自己的城市環境特色,創造一個以綠化空間為主、城鄉一體化的綠色生態環境。加強城市建筑及其配套設施建設,擴大經濟腹地,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對不同類型的城市進行科學定性和合理分工。加快棚戶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步伐,解決城中村現象。充分考慮城市建設與發展,保護城市的運作空間,慎重選擇最優開發模式和開發取向,促進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2.3 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和建設
因吉林省西部地處平原,常年多風沙少雨,自然和地理環境獨特,加之人為因素破壞,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城市土地開發利用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應采取建設、治理與保護三者并進的手段,改善城市環境。治理污染是城市建設中的首要任務,調整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嚴格控制對城市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的工業項目,優先發展綠色工業,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對城區的污染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減少廢氣、廢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2.4 建立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模式
城市可持續發展就是人地協調發展模式的城市化,著重協調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追求的是城市經濟、社會、自然三個方面相互協調,實現城市整體上的良性生態循環,吉林省西部必須要走一條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經濟持續增長-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持續保護的良性發展之路。加快實現土地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合理利用水、風資源,打破地區界限,促進區域內、省內、省際資源優勢互補。
2.5 創新融資方法,推進城市建設
結合吉林省西部實際情況,加快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廣泛利用社會資金投入新區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樣化、籌資手段市場化、償還機制良性化、管理方式集約化,全面開放建設投資市場,廣泛吸引社會和國內外資金,特別是民間投資。加大城市宣傳力度,吸引內外客商參與到城市的開發建設中來,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2.6 完善城市規劃制度,提高城建管理水平
經批準的城市規劃具有法律效力。在規劃審批過程中,要堅持法治,防止人治,保證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門利益而違反規劃,切實維護好城市規劃的權威性。規范城市建設市場,提高工程質量,加強建筑市場綜合治理。抓好工程招投標,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規范化操作。加強監管,強化施工現場監督管理,保證安全、優質、文明施工。對綜合開發、物業管理和配套建設做得好的開發企業,采取優先規劃用地、減少配套費、給予獎勵等優惠。
總之,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形勢下,吉林省西部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這就要求城市建設管理在規劃管控上,要有良好的預見性,要預測到經濟發展趨勢,要有有效的調節方法和措施;實施高效的管控和建設,城市才會成為布局良好、功效齊全、生態良好的生活區域。才能切實帶動人和自然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最終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參考文獻
[1]朱堅真.中國西部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經濟研究參考,2003,86:28-32.
[2]許振文,張志.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24(1):44-48.
作者簡介:劉國明(1972-),男,吉林鎮賚人,助理工程師,工作單位:吉林省鎮賚縣環境衛生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