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準噶爾沙克瑪地區已發現6個金、銅礦(化)點,礦化類型分別為構造蝕變巖型、斑巖型、石英脈型、火山角礫巖型。通過激電測量,劃分出9個低阻異常區、9個高極化率異常區。通過土壤(巖屑)測量工作圈出5個綜合異常區。通過探槽、鉆探等地表揭露和深部驗證工作,顯示出物、化探異常與礦化部位相吻合,顯示出良好的找礦遠景。
關鍵詞:沙克瑪地區;石英脈型礦化;斑巖型礦化
1 區域地質背景
沙克瑪銅金礦在大地構造位置上位于西伯利亞和塔里木兩個古板塊之間的準噶爾-哈薩克斯坦地塊[1]。區域斷裂以北東走向,傾向北西的巴爾雷克、瑪依勒、哈圖和達拉布特斷裂為主[2]。區域內廣泛出露下石炭統的地層,下部是太勒古拉組,中部為包古圖組,上部為希貝庫拉斯組。二疊系為陸相磨拉石建造[3]。
構造位置位于準噶爾界山華力西褶皺帶扎依爾-達爾布特復向斜東段南翼。達拉布特深斷裂為北東向斷裂組之一,具有平移走滑和向南東推覆的性質。
區域侵入巖從超基性-酸性均有出露,以中酸性-酸性巖漿巖及嚴格受達爾布特深大斷裂控制的超基性巖較為發育。侵入巖空間分布受斷裂控制作用非常明顯,花崗巖基主要在達爾布特斷裂以北出露,花崗閃長(斑)和石英閃長(斑)巖巖小巖株主要在達爾布特斷裂以南出露。
2 礦化類型特征
經過2010-2012年研究工作,該區存在三種金礦化類型:構造蝕變巖型、斑巖型、石英脈型、火山角礫巖型,金礦化的產出地區多伴隨有銅礦化。
2.1 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
2.1.1 糜棱巖金礦化蝕變巖
位于石炭系包古圖組陸源碎屑巖地層中。地表出露長近1000米,寬50-220米,主要蝕變為高嶺土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水云母化、弱硅化等,經探槽揭露刻槽取樣分析:Au0.1-0.12g/t.顯示金礦化。
2.1.2 金銅多金屬礦化蝕變巖帶
位于沙克瑪南區東花崗斑巖體南緣,近東西向斷裂帶,物探高極化異常。礦化巖性為金屬礦化蝕變巖。主要蝕變:褐鐵礦化、部分黃鐵絹英巖化。鉆孔ZK290-1見為褐黑色礦化蝕變巖層。(據金屬快速分析儀測量:Cu、Ni、Ag、Fe有較高顯示,其中:Cu、Ni大于0.1%,Ag65-90g/t)。
2.2 石英脈型銅金礦化
2.2.1 石英脈型金礦化
含金石英脈呈細脈狀穿插于輝綠巖中,礦化帶內石英脈2-3條,北東-南西向呈斜列式或尖滅再現排列。地表斷續出露長650米,脈寬3-6米,經探槽TC10取樣:Au0.30-1.40(10-6)。鉆孔延深26米處變薄。
2.2.2 石英脈型銅礦化
①含礦巖石為煙灰色碎裂石英脈,圍巖為蝕變安山巖,圍巖蝕變以綠泥石化、硅化為主。石英脈及蝕變圍巖中均見黃銅礦、黃鐵礦等金屬礦物,并見孔雀石化。揀塊取樣(2件):0.21-0.33%。
②含礦巖石為石英脈及硅化蝕變安山巖。由TC11、TC220-2探槽揭露圈出(TC11-H4:2.04%,1米;TC220-2-H2:0.43%;H3:0.26%),礦化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含礦巖石為石英脈及硅化蝕變安山巖。
2.3 火山角礫巖型金礦化
沙克瑪地區火山巖分布廣泛,在ZK200鉆孔,含礦巖石為火山角礫巖,厚1米,Au0.31g/t,該礦化層位于安山質火山角礫巖與閃長(玢)巖的接觸位置,并具弱銅礦化。
2.4 斑巖型銅金礦化
位于花崗閃長(斑)巖北側安山(玢)巖中,地表出露長度340米,寬210米,呈不規則的掌狀,槽探揭露:金0.10-0.32g/t.為金礦化蝕變帶。通過對ZK240-3鉆孔取樣分析,礦化層厚4米,Cu0.10-0.23%,Au0.04-0.16g/t。
3 礦區地球化學特征
沙克瑪的金異常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Au-Cu-Pb-Zn-Sb-Sn-As-Bi-W)與區域金異常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基本一致,而且與我國古生代加里東~海西期形成的金礦礦物組合(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白鎢礦、黑鎢礦+自然金+石英)所反映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相似。同時,北區構造蝕變巖帶蝕變組合類型(弱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和金異常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Au-Sb-Sn-As-Bi)與典型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相似;南區火山機構礦化蝕變巖帶,巖石的蝕變組合類型(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和金異常的地球化學元素組合(Au-Cu-Pb-Zn-As-Bi-Mo-W)與火山巖型金礦相似。
4 礦區地球物理特征
△T最大值為4961.7,最小值為-3048.78,最大極化率7.363%,最小極化率0.07%。
通過激電測量,劃分出9個低阻異常區、9個高極化率異常區。北區低阻高極化帶,呈北東——南西向展布,顯示了線性異常特征。南區呈高阻高極化異常帶,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呈現面狀異常特征,顯示了與巖體有關的礦化云英巖化蝕變巖分布及多期次含金石英脈分布特征的一致性。
5 找礦前景分析
沙克瑪地區處于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斑巖銅礦帶的東延部分[4],包古圖斑巖銅金礦的發現表明該成礦帶的巨大找礦潛力。沙克瑪地區發育豐富的花崗閃長斑巖、閃長(斑)巖和石英脈,據前人研究,區帶內中酸性小巖體成礦十分有利[2],沙克瑪地區的銅、金礦化發育在石英脈巖、構造蝕變帶、花崗閃長斑巖巖株及火山角礫巖中。圍巖蝕變類型表現出與包古圖金、銅礦[4]相似的特征。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異常位置與所發現的礦點相吻合,顯示該區有一定的金、銅礦找礦潛力。另外,與巖體(脈)接觸的火山角礫巖亦顯示出一定的成礦潛力,值得關注。
6 結束語
6.1 根據沙克瑪地區的地質礦化特征,該區存在構造蝕變巖型、斑巖型、石英脈型、火山角礫巖型四種礦化類型,圍巖蝕變比較強烈,物探、化探結果與礦化吻合良好,表明良好的成礦前景,是個有利的銅、金礦找礦靶區。
6.2 建議以沙克瑪南部為進一步工作重點,在物化探異常且成礦有利部位尤其是花崗閃長巖體接觸帶及構造帶進行深部驗證,尋找金銅礦化體。
參考文獻
[1]張連昌,萬博,焦學軍,等.西準包古圖含銅斑巖的埃達克巖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地質,2006,33(3):626-631.
[2]成勇,張銳.新疆西準包古圖地區銅金礦成礦規律淺析[J].地質與勘探,2006,42(4):11-15.
[3]齊進英,熊義大,新疆包古圖金礦床特征及其成因[J].礦床地質,1992,11(2):154-164.
[4]張銳,張云孝,佟更生,等.新疆西準包古圖地區斑巖銅礦找礦的重大突破及意義[J].中國地質,2006,33(6):1354-1360.
作者簡介:司仁義(1984.10-),男,河北省邯鄲市(籍貫),現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找礦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