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所國際化的學校,有很多外教,但是他們對高強度的AP考試了解甚少。有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講到一些,但不夠具體,所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是很有必要的。平時,張海龍先用英語講解知識,再用漢語分析案例,形式比較靈活。有時,他還通過電話、郵件等形式給大家講解,尤其在考前,這種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我的講解,很多人都持肯定的態度,個別老師也加入進來,和我們一起討論問題,一起研究考試技巧。”
張海龍是一個有計劃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先制訂目標,再一點點地實現。雖然有的目標無法實現,但在努力的過程中他也體會到了快樂。小時候,他非常頑皮,成績也不好。那時候,父母的工作都很忙,他基本處于“放養”的狀態。小學就開始住校,一個月才回家一次,這使他的性格比較獨立。張海龍還清晰地記得爸爸說過的話——“只要活著就好!”可別小瞧了這句話,這讓他更加自立,有主見。以前,張海龍在威海市環翠國際中學讀書。。這是一所很不錯的學校,老師和善,同學友好,環境優越,就是課堂教學太枯燥了。高一時,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公立學校轉到私立學校,也就是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也許你會問,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不是冒險嗎?其實,這也不叫冒險,而是一種嘗試吧。“我不喜歡語文,也不喜歡死記硬背。我覺得那里的教育模式太乏味了。而且,很多人都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擁有一份好工作。我也有過這種想法,不過,我的經歷比較復雜,一直游走于山東和大連之間。我目睹了父母的艱辛,也體驗了楓葉學校的教學模式,覺得這里很適合自己。”楓葉學校引進了加拿大先進的辦學理念,采用中加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了新的成長體驗。這也許就是吸引張海龍的真正原因。
高一預習高二課程,高二預習高三課程,高三預習AP課程,學習雖然不輕松,卻也能讓人感到快樂。幸運的是,張海龍進入了學校的“周恩來班”,并當上了班長。因為中途轉學,張海龍沒有修夠加拿大高中課程的學分,所以選擇重讀高一。“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因為我的成績還不錯。當時,加方校長反對我重讀,他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必要;而我倒覺得很有必要,若是基礎打不牢,以后的‘大樓’可怎么建呢?我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他聽,他點了點頭,答應了我的請求,并鼓勵我走下去。”第二年,張海龍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對留學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我感到自己有了方向感,一切都剛剛開始。”
雖然讀了兩年高一,但張海龍不僅迅速趕上課程,還利用寒暑假去北京上AP課,并參加了美國大學游學活動。幾年來,張海龍去過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名校,不僅開擴了眼界,也受到了熏陶。他珍惜人生的每_次機會,從不虛度時光。在國外游學時,他每晚回到宿舍后還要看書,準備論文答辯。他不放過任何一次和教授交流的機會,還經常去圖書館查找資料,與各界人士交流,聽各種演講。
在斯坦福大學,他學了一個月的哲學,受益匪淺。老師教會他從多角度看問題,使他更加務實。“書本模型不能全部照搬,凡事都有時效性,它僅代表一個時代的觀點,必須在實踐中來完善;不管別人怎樣認為,人脈的重要性在國內外都是一樣的,進了高層次的大學,就能接觸高層次的朋友,所以絕對要把握住機會。”
作為學校AP課學生助教,張海龍在每周四下午進行答疑。他的經歷很豐富,這也使他知道大家需要什么。他本著負責的態度,認真解答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自己沒有把握的,他先放下來,向老師請教或翻閱資料,再給同學們講解。
張海龍認為,學生干部要敢于擔當,能顧全大局,并且想法務實。他一上任就在學生會內部建立了監督機制。他覺得,學生干部不能只發布指令,還要教別人怎樣做,了解別人的難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如果遇到棘手的問題,要換角度思考,進行補救。學生干部還要有前瞻性,活動前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比如防火、緊急停電、替換節目等。
在楓葉學校,每個人都不需要參加高考就可以申請國外大學,所以,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實踐活動,張海龍也不例外。他參加過環保社、義工站等社團組織,還參加過紅十字會組織的活動。起初,紅十字會曾以年齡小為由拒絕他的申請,但是,他經過努力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張海龍的理想是從事金融業,他說:“金融市場在中國并不發達,但是在國外這是一個不亞于第一市場的財富生產市場。中國大規模地開放金融市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更缺少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準備學習金融學,將來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