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是怎么來的
《西游記》里經常會出現大海里的龍王,騰云駕霧,口中吐出的大水從天而降,形成瓢潑大雨。雨勢過大過猛,如果每小時降雨量超過16毫米,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超過30毫米、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大雨就被稱為“暴雨”。
暴雨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暴雨的形成與地形和空氣中充沛的水汽有密切關系。通常情況下,我國南方每年會有扮成“郵差”的臺風,千里迢迢地把大量的水汽從大洋上帶過來,當水汽在空間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形成暴雨。
北方地區雖然少有臺風過境,但來自西伯利亞等地的冷空氣從北部高原順勢而下,如果遇到暖空氣,雙方就會發生“戰爭”。空氣中容納的水量與溫度相關,溫度高,含水量高;溫度低,含水量也低。地面的曖空氣本來就相對潮濕,水汽比高空中多,平時懶洋洋地散在我們周圍,風平浪靜的情況下很難升到高空。
暴雨淹城
但是,當氣勢洶洶的冷空氣殺過來的時候,由于冷空氣比暖空氣重,會直接跑到曖空氣的腳下,把它“抬到”更高的空中,大氣層處于極度不穩定狀態。
糟糕的是,當冷暖空氣發生遭遇戰時,暖空氣被強行抬升,伴隨著強烈的上升運動,空氣中的水汽迅速向上輸送,急劇降溫,形成積雨云。
由于云內的水滴受上升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大,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從積雨云中“掉”出來,猛烈地降落到地面,帶來很暴烈的場面,形成暴雨傾盆。如果強冷空氣直接沖入炎熱已久的地區,暴雨會變成“福雨”,解決當地的干旱。
為何世界暴雨成災
暴雨僅是一種自然氣象嗎?為什么世界的暴雨發生越來越頻繁?
最近,美國馬里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經過十年分析監測,發現空氣中大量存在的煙塵及懸浮微粒會抑制較低層的云降雨,使暴雨的機率增加50%,同時也讓霏霏細雨的機率降低50%。
空氣中的煙塵與懸浮微粒從何而來?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排放是最大的罪魁禍首。原來,暴雨頻率增加的原因,與環境污染引發氣候異常有關,根源在于人類破壞了自然生態。
較低層的云主要是由微細的水滴構成,當遇到空氣中的煙塵及懸浮微粒時,大部分水滴一般不會附著這些微細的顆粒。因為低層云降雨需要小水滴逐步累積,而煙塵和懸浮微粒阻礙了小水滴“集合成大部隊”,小水滴始終持續維持在小水滴的狀態時,降雨就不會發生。
但是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降低,中高層的云變成由上層的冰晶與下層的水滴“疊加”構成。當低層的云被垂直氣流帶到更高一層時,這些水滴會自動附著在冰晶上,使冰晶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大,當冰晶長大到無法繼續懸浮在空中時,就會降落到地面,成為滂沱大雨。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擁入城市,城市被動擴大,污染愈加嚴重,由于污染氣體籠罩在城市上空,導致局部氣溫過高,進而因城市過大引發“雨島效應”。突然遇到冷空氣,降雨的模式改變,形成暴雨的機會大增。
暴雨的危害是什么
按照24小時降水強度大小,暴雨分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個等級。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準也有所不同。根據發生和影響范圍的大小暴雨又可劃分為局地暴雨、區域性暴雨、大范圍暴雨、特大范圍暴雨。通常會用藍、黃、橙、紅色標識預告暴雨程度的升級。
暴雨可以緩解旱情,“打”下空氣中可吸人顆粒物,降低污染程度,但更多的是導致山洪爆發,江河橫溢,水庫垮壩,房屋被沖塌,農田被淹沒,交通和電訊中斷,給國民經濟和財產帶來嚴重危害。不僅影響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因為缺乏防護措施,行人在積水中行走時,往往不慎跌入窨井或坑、洞中,危及生命安全。
暴雨
我國是個暴雨較多的國家,降雨帶主要集中有兩條,一條是從遼東半島開始,經山東半島到達東南沿海;另一條是由大興安嶺,經太行山到武夷山東麓。此外,陰山、秦嶺、南嶺等山脈的南麓也是暴雨的多發地區。
2011年7月21日,北京地區降下61年來最大的暴雨,在中國氣象史和水文史上記下最黑暗的一頁。一天之內的降雨量就相當甚至超過一年的雨量。由于北京地處內陸,暴雨引發的積水超過城市排水的設計能力,造成37人死亡,經濟損失數百億元的慘烈后果。一場雨,癱瘓一座城。
韓國首都首爾也曾遭遇特大暴雨的襲擊,持續兩天的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河水泛濫,死亡人數超過40人,另有數人失蹤,全國有6萬6千多戶家庭被停電,3000多輛汽車因進水而發生故障。禍起一場雨,殃及全韓國。
暴雨造成更為隱匿的惡果,是地表污染物可能會滲入土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平日里,隨意亂扔的雜物會被暴雨沖入水庫,污染水源,影響飲用水的衛生和安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曾因暴雨導致水源井被淹,渾濁的地表水流進水庫,造成提供飲用水的水庫污染。一場雨,引發全市居民的恐慌。
為創造更豐富的物質,滿足越來越繁榮的生活需求,人類樂此不疲地擁進大城市,制造更多的空氣污染。只需要一場暴雨,自然就把人類的過錯“傾返”人間。你熱愛自然,自然就會更善意地愛護你;你無視自然,自然就會更嚴厲地報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