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大量的漢文化遺址,在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中,充斥著很多精美絕倫的獨具漢文化風格的裝飾元素。對這些漢文化裝飾元素的梳理、歸納,使其運用到徐州城市景觀設計中,打造出獨具徐州特點的城市景觀名片。
關鍵詞:漢文化裝飾元素;城市景觀;融合
“城市的文化元素”,是受到城市歷史文化、城市經濟、城市自然狀況等因素影響,是不同時期的文化代表。是一個城市歷史的符號化傳承的表象,因其本身具有的某種標示性的特殊內涵和意義及很強的抽象性,將某座城市幾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的歷史內涵,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的一些元素的集合。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徐州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的要求,徐州真正開始進行合理的城市景觀開放空間設計。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為了結合徐州的整體城市改造工程,改善徐州老城區的城市規劃格局,對城市道路、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如增加城市道路綠地,建設街頭綠地;城市公園進行敞園改造,取消了高墻圍欄;改建、新建了一系列的城市廣場;結合老城區遺留下的廢礦,改造成城市濕地等,并且在這些工程中融入了漢文化元素符號,打造出獨具徐州漢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開放空間。
一、圖形元素符號的歸納及應用
(一)漢畫像石
徐州市是我國漢畫像石出土重要的地區之一,文物考古發掘的漢畫像石,數量多、藝術水平高,它融漢代整體的歷史文化與具體的地域文化于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是構建和孕育徐州漢文化的重要源泉。作為中國古文明歷史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漢畫像石藝術形式的價值應該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得到傳承和運用,但是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方式的運用方法不能是一成不變、按步就搬的去運用。因對漢畫像石與城市景觀的藝術形式進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藝術形式對比研究,從兩者藝術形式中的技法、藝術形象、創造環境中對比相同與不同部分,在漢畫像石的造型藝術形式中尋找其精髓,使其適合于現代城市文化建設的審美習慣和藝術需求現代的漢畫像石藝術形式。使漢畫像石這一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得以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創造出“中國式的城市雕塑”。
乘坐京滬高鐵從徐州東站穿行而過,或是途經京福高速公路徐州東立交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幅矗立在陡崖上的“車馬出行圖”。 這幅‘車馬出行圖’是由8幅獨立的小圖構成,其中前面兩幅為大雁圖,中間4幅為車馬圖,后面兩幅為祥云圖。圖案取材于出土的漢畫像石。這一總面積達17600平方米的“車馬出行圖”, 在現有的景觀帶上呈現地方特色文化符號,將加深人們對徐州文化的認知和傳播,對高鐵徐州站區文化資產構建、豐富徐州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徐州城市景觀設施中,對漢畫像石的藝術形式進行借鑒是較為多樣化的,在雕塑、護欄、景觀小品等都有借鑒漢畫像石藝術的案例,如:彭城廣場上的“彭城史卷”浮雕、淮海路上的花壇、漢橋和小南湖橋面上的護欄等等。
(二)紋飾
紋飾,是在器物上裝飾花紋的總稱,也稱紋樣,從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出土的各種器具上都可體現,如: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豐富,主要形式有龍鳳紋、四神紋、云紋、幾何紋、花瓣紋、菱形紋、蟋螭紋等,這些紋飾大都是在青銅器、銅鏡等器物中體現出來。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再現紋飾是人們欣賞事物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可以體現在任何的景觀設計要素當中,是漢文化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最佳的表現要素和手法。
漢代四靈紋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稱“四神紋”,是漢代流行的裝飾題材,其流行同漢人避邪求福的觀念相聯系。四靈分別象征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和春秋冬夏四個季節。其四靈紋樣常見于漢畫像石中或瓦當上。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常會對四靈紋樣進行抽象概括,藝術形象再加工,如徐州故黃河景區里,立于水中的四靈雕塑。
(三)漢代器物
一些傳統的藝術品、樂器、器具都有非常獨特的造型,是非常好的景觀設計素材,這些元素如果以一種出奇的方式出現在現代城市生活中,一定會吸引游人的關注,成為公園的一大特色景觀,使公園的景觀更有趣味性。對于這些元素應用的前提就是保持其原有的造型和細節既可,對于其他的具體用途、材料、體量等,設計師完全可以大膽自由的把握,不必拘泥于其原本的功能,更不必限定轉化的方式。
從漢朝以后龍就成為漢族的圖騰符號,在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漢代玉龍佩(如圖1所示),以其精美絕倫的形象,成為徐州漢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在一些景觀小品的造型上也得此借鑒。(如圖2所示)
二、建筑元素符號——漢闕
建筑體現了特定的文化觀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體反映。漢石闕作為現遺留下來的最早的古代人工建筑物,對后世研究漢代建筑風格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闕與確字同音,設在古代的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用來記載官爵、功績。徐州城市景觀設計中有很多模仿漢闕的形式。
徐州復興南路跨故黃河漢橋,就是采用兩漢時期流行的漢闕建筑結構建造。(如圖3所示)。造型雄偉、氣勢磅礴,闕身無雕飾,闕頂上的柱、枋、斗拱、椽子、瓦等木建筑的構件設計簡潔,對原漢闕造型進行了大膽創新,兼顧了功能與形式美,上能觀望,下能過人,四角上挑,線條簡練,幾何紋飾裝飾,仿木制斗栱一斗二升,出檐平緩。此漢闕設計主要是借鑒徐州漢畫像石圖形中樣式建造的,整個漢橋兩側共設計建造了四組漢闕,每一組漢闕均為子母闕連體建造。
漢闕的形式還被應用到景觀小品的造型中,如漢文化景區內和徐州博物館里的漢闕形式的燈柱。(如圖4所示)
三、色彩元素符號
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音樂,而色彩則是韻律的表現。每一個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調,帶給人們不同的文化體驗。任何一個有品位的城市,都具有個性的色彩風格。
在色彩方面,漢代建筑傳承了春秋戰國時的傳統,宮殿柱飾以紅色,斗拱和天花都飾以彩繪。墻壁涂以青紫或繪以壁畫;官署則用黃色;雕花的地磚和屋頂瓦當等都施以不同的色彩。
徐州市根據城市自身的文化特點,制定出了適合自己的城市規劃色彩方案,其中“龍騰黃”和“青玉綠”為代表色。“龍騰黃”,這種色彩就是徐州作為帝王之鄉的特征,龍騰、黃色,都是代表帝王;“青玉綠”,取自出土漢玉的顏色,代表了徐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能夠涵蓋徐州的青山碧水。
建筑色彩、道路廣場色彩、廣告招牌色彩,以及景觀小品色彩等,這些構成城市色彩視覺系統的可視要素,必須統一管理,符合城市整體的文化氛圍。
四、結語
徐州,作為中國兩漢文化發源地之一,其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素有“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兩漢看徐州”的觀點。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底蘊深厚,藝術研究價值極高。設計師需要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尋找更適合徐州本地城市景觀的設計手法并經過充分運用,使徐州兩漢文化藝術中的裝飾元素與城市生態景觀設計進行完美的結合,打造獨具徐州特點的城市景觀名片。
【參考文獻】
[1]劉潮,祁斌.廊·趣—徐州漢文化景區漢畫像石長廊設計[J].城市建筑,2011(01)
[2]蘭芳.兩漢文化與徐州公共藝術研究[J].藝術研究,2011(01)
【作者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