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與周邊地區的經濟體而言,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可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同時,還可通過產品貿易,實現各自比較優勢的發揮。中國和一些中亞國家、東南亞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彼此經濟上的互補性較強。從需求貿易的角度而言,中國是一個綜合的經濟體,人口眾多,消費需求多元化,周邊國家與中國開展國際貿易,存在著大量的貿易機會。與周邊國家的貿易聯系,一方面有利于擴大我國企業的出口市場,使我國制造業的強大生產能力得以發揮。另一方面,有利于密切我國與這些國家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聯系,實現互利雙贏。
一、積極投身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浪潮是新世紀中國最現實的戰略選擇
(一)中國需要一個良好的對外經貿環境
中國“入世”已有三年,但是伴隨著經濟貿易規模及地位的快速上升,針對中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與日俱增,因此,借助于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改善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我國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經濟增長率最高國家的行列。據IMF最新公布的按購買力平價的計算結果,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生產總值的12.6%,排在美國(21.1%)和歐盟(19.9%)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作為世界特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在亞洲經濟中的火車頭作用已日益凸顯,中國的進口量占亞洲進口總量的1/5。近年來,中國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也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事實證明,中國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其經濟發展的外部性,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和對外貿易,使他國能夠分享自己的經濟增長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愿與他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真正負責任的大國風采。
(二)提高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的開放度與其經濟安全并非呈正相關的變化,往往是一國經濟越開放,其經濟安全系數卻也隨之變小。因此,經濟安全問題理應引起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的特別關注,區域經濟一體化因其能夠從地緣經濟學的角度為一國構筑起地區經濟安全,故理應成為中國經濟安全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貫徹落實“走出去”戰略之需
所謂“走出去”戰略,又稱國際化經營戰略,是指中國企業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到海外投資建廠和投資開店。它越來越成為企業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提升其競爭力,以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后勁的重要手段。
二、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自由貿易能力不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到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速度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增長水平。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7%,總額達世界第四位。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居世界第1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1990年至2004年,我國進口額累計達2.8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世界進口平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進口量占亞洲進口總量的1/5,2003年我國從美國進口增長24%;從日本進口增長39%;從歐盟進口增長38%;從東盟進口增長52%;從韓國進口增長51%。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中國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發動機之一。但是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在上升,已經超過了60%,相對1978年對外貿易依存度9.8%的水平來說,有了極大的躍升。顯然中國已成為出口大國,但在世界前十位出口大國中,只有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其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中國在出口量上可與發達國家相比,而在出口產品結構上卻與許多發展中國家同等結構。
(二)中國是東亞復雜的戰略關系中的一環
中國與日本、韓國之間有許多復雜的問題需要各方長期努力才能解決,三國發展經貿合作的目的各有側重,由于三國的合作目標不完全一致,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很難協調行動。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受到美國的阻礙和干預形成了外部制約因素。
(三)中國面臨日益激烈的能源競爭
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近30年、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同時,遇到了資源緊缺的問題。從2004年3月起,各地油價普遍上調。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在過去10年間,中國的石油消費量與產量之間存在巨大缺口,石油進口數量上連續多年高增長,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10%。根據預測,在未來10年,中國石油的凈進口仍將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長,今年石油進口量將達到1億噸的進口安全警戒線。伴隨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考慮采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能源的需求造成了客觀壓力,是近來油價上漲的重要原因。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取得進展,幾乎全部參加了亞洲的40多個區域和次區域的合作機制;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110多個國家簽署丁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正在商談的自由貿易區有9個,涉及27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4年5月底,中國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7178家非金融類企業,協議投資總額為350億美元;累計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額1200多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80多億美元;簽定勞務合作合同額近31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50多億美元,外派勞務280萬人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領域已從昔日的貿易、航運、餐飲等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研究開發等眾多領域;對外投資的方式也由早期的辦“窗口”發展到投資辦廠帶動國產設備材料出口、跨國并購、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等多種形式。
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時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東亞地區尤其引人注目;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天然稟賦,更取決于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和制度等要素的動態變化;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化的規則日益強化,以往推行進口替代或出口導向戰略的政策措施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迫使各國轉向更加開放的競爭戰略。我國應當更積極、更主動、更策略地推動和參與FTA進程,尤其應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的格局。
【作者單位:河南省廣電局無線電臺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