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治療并不排除任何有效的治療方式,那藝術為何不可呢?作為造型藝術之一的繪畫藝術慣于借助呈現某種形式的作品來表現畫家內心尋求真,善,美的藝術創作活動,涉及心理學科來探究這種形式是如何從一種混沌的無意識狀態發展而來,將是艱難而有意義的探尋之路。
關鍵詞:徐渭;梵高;情感;宣泄;藝術治療
在西方國家中,心理咨詢與治療已發展有近百年的歷史。由于心理問題的復雜性,促使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較有影響力的各個學派學者們彼此借鑒,取長補短。既然心理治療并不排除任何有效的治療方式,那為何藝術不可呢!藝術實踐者們也抱著懷疑與探索的態度進入這一領域。
作為造型藝術之一的繪畫藝術,是運用構圖、線條、色彩、造型等藝術語言來構成某種具有表現性的藝術形式。本文試圖通過并析徐渭、梵高這兩位中西繪畫藝術不同時期的兩位大師以窺見藝術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價值一二。
一、相似人生際遇歷練出的繪畫大師
徐渭是晚明時期把水墨大寫意花卉畫推向巔峰并創立畫派的一代巨匠,出身官宦,幼孤,聰慧警敏,八歲能文,十六歲作“辭毀”,二十六歲考取秀才。坎坷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青少年時代,進入中年,從入幕到入獄,晚年時代。
時間軸儀轉入十九世紀的歐洲,亦有這樣一位畫家有著同徐文長有著相似的人生際遇。他便是文森特·梵·高,一位生前幾乎完全沒有引起藝術界的注意,但離世之后卻成為20世紀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不朽人物之一。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癥患者、表現主義開拓者這類的詞似乎也跟這位偉大的畫家分不開。
二、特殊心理狀態下的繪畫創作
(一)創傷性情感體驗
按照弗洛伊德、榮格等心理學家的觀點,幼年時期的經歷對人一生的發展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或許這就是為什么童年生活雖然短暫,但卻極易在藝術家的其內心留下深刻的情感痕跡,還自覺不自覺的體現在藝術家之后的藝術創作之中的緣由,甚至藝術家以后藝術風格的形成也源于此。
徐渭二十五歲后的中年階段家中多變故:兄長辭世,妻子病故,以教書謀生,生活清貧。三十七歲時第四次參加鄉試仍未被錄取,但其間結交了謝時臣、陳鶴、劉世儒等畫家,徐渭開始學畫。同年,入胡宗憲幕府當書記,助胡協辦抗倭事宜,參加抗倭戰役,兩作《獻白鹿表》,深得明世宗贊賞,被胡視為心腹。但徐渭不拘小節,恃才傲物,招致了不少官場同仁的“畏而怨”。后胡下獄瘐死,徐因懼怕受其牽連曾一度驚狂,及至佯狂瘋癲。悲慘的人生經歷是他獨特畫風產生的原因。
梵高對受苦的下層人民滿懷熱愛,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感受力體察入微,當真誠相待的愿望與殘酷的資本主義現實矛盾不可調和時,他的精神狀態亦會偏離正常軌道之外。
(二)紓解內心的藝術創作
生活的舛途逼迫徐渭和梵高向著自己不喜的方向前行,無論是梵高筆下畸變的人物形象,還是徐渭揮寫的簡率怪異花卉形象,都是畫家內心精神世界的產物,而這種產物透露出他們異于常人的心理“扭曲”狀態。
徐渭以花鳥畫比興附會,直抒胸臆,揮寫發泄,作品中充滿一種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在感嘆懷才不遇時,作有《墨葡萄》,題詩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出賣,閑拋閑置藤野中”。在表達內心苦惱郁悶時,作的《掏耳圖》,以及在諷刺禍國殃民橫行一時的權貴時作的《畫蟹圖》,而徐公這般筆墨上的肆意狂放也是他性格決定的。
梵高的作品不同于西方傳統的繪畫風格,畫面多色塊的分割、強有力的線條以及帶有東方韻味裝飾性構圖。如名作《向日葵》系列,表現了陽光下向日葵炙熱的生命力,《星空》渦流般的背景,引入了一種虛幻而非寫實主義的因素。梵高畫中還有許多對柏樹的描繪,那些猶如深色火焰的柏樹滿是生機與活力,但似乎又同死亡相關聯,人們經常在公墓附近找到柏樹。《有柏樹的麥田》中所繪之景是梵·高在圣雷米療養院房間內所觀的窗外景象。整幅畫激蕩著綠與藍的冷色調,莊家、樹林、遠山以及多云的天空都因這洶涌的筆觸而顯現出生機與活力。
(三)藝術在心理治療方面的治療價值不可置否
徐渭的潑墨淋漓,亦或梵高的絢麗燦爛,似乎都在像我們說明,徹底的宣泄有助于病癥的緩解,亦能夠使被壓抑的情感和心里內容被釋放,而藝術材料的多種維度正為這種宣泄提供了寬泛的實用方式。各種維度的材料組合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以被用來描述內在表征生活的非言語層面,諸如豐富多彩的顏色傳遞出來的主觀感覺體驗。
中國晚明的徐渭一生“數奇不已遂為狂,狂疾不已遂為囹圄”,荷蘭十九世紀的梵高畢生全部精力都在追求太陽,透過他們的作品總能讀到如此相似的憐惜。筆者這里想說的不僅只是對于這兩位東西方的繪畫大師做出憐惋。回到現在,我們身邊是否也存在和徐渭、梵高有相似際遇的藝術家們呢,他們會否也經歷著相似的苦痛呢,而又有幾人能像這兩位大師一般用自己的理智與創造力為中西方藝術文化史留下無可替代的一筆呢。我們只有試圖通過對徐、梵二人生平及作品的描述和分析來窺探他們內心的藝術世界,借以尋求藝術在作為心理治療方面的實用價值。
三、結語
毋庸置疑,我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是源于西方國家的“舶來品”,于藝術治療在中國的發展,藝術領域的當代學者們責無旁貸。在這里把藝術作為心理治療的實用價值拿來研究并不是把藝術打回了它原本固有的疆界而是把藝術帶回生活,讓藝術幫助人類更好的追求與實現和諧統一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
【參考文獻】
[1][美]阿瑟·羅賓斯(Arthur Robbins).作為治療師的藝術家:藝術治療的理論與應用[M].孟沛欣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