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是高校繪畫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在整個課程設置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色彩作為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對于整個美術學科的教學作用巨大。色彩的學習是各類設計課程的基礎。學生只有把色彩課程學習好了,才能在后續的色彩設計課程中進行游刃有余的發揮和創作。正因為色彩課程如此重要,我們對于色彩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才需要多加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高校色彩教學;共性;個性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色彩。人類對于色彩的認知有這社會潛意識的影響。很多色彩,成為一種意向出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比如:人們提到天空,會想到藍色;提起紅色,會聯想到青春和火熱;比如,畫家在聽到優美的音樂,筆下的色彩必定是清靜與和美的……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幾乎所有的繪畫形式都離不開色彩的表達,不論是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裝飾畫,都要涉及到色彩因素。人們欣賞繪畫作品,可能會被主題感動,可能會被形式吸引,但更可能被色彩吸引。不同藝術門類和不同畫種,在運用色彩上使用的顏料種類和表現方法各有不同,但是色彩運用的規律是共同的。所以,對于色彩共性的學習特別重要。但是,如果藝術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繪畫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色彩共性的基礎上,更要加強色彩個性的學習。
一、高校色彩教學現狀
目前,各個高校的美術系,或者相關專業中的繪畫課程,都特別重視對于色彩知識、色彩理論的共性化學學習。比如,相關的《設計色彩》《色彩構成》《裝飾色彩》《包裝色彩》等課程。大家在教材的目錄頁就可以看到,基本所有的色彩知識全部呈現。比如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心理知識、色彩情感與色彩文化等等。當然,這些共性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但是,色彩教學中,也要加強對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引導,使學生的個性突顯發揮出來。
現在的高校色彩教學受高考色彩考試風格的影響,在學生剛入校的時候,學生的繪畫表現大都形成一套模式、標準,在繪畫的時候,延續高考風格,按照高考標準,重視物體形和光線的密切結合;嚴格按照客觀物體描繪,極少表達自己的心理情感。表現在畫面上:精確地描繪、嚴謹的筆觸、按照既定標準調試般的色彩調制;亮部多加白、光源多加檸檬黃、灰面多加赭石、褐色; 暗部多加冷調子…… 還有從高中時期,美術專業老師就天天叮囑的色彩運用技法:黃配紫,難看死;色彩用的沉悶了就多加橘黃色。剛入校的繪畫專業學生習慣于延續高考風格,這樣做,確實滴水不漏,不出錯,但是如果高校繪畫教師仍然按照高考的標準去教育學生,那樣,教學中的共性就占據了主要地位,學生的個性思維將被禁錮,難以有創造性的突破。
二、高校色彩課中的共性認知和思維
(一)高校色彩教學中的共性認知
國家教委“美術專業教學試行方案”中對美術基礎課的原則要求是:打好扎實的基礎,系統地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在各個高校色彩課程的大綱設置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觀察能力、表現能力、造形能力等。在色彩共性認知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色彩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視色彩技能的運用。
比如,在色彩寫生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高考標準,不要生硬的按照光源、受光面、背光面的模式去創作。要重視寫生的真實情境,要重視色光寫生。要讓學生細致觀察寫生對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及其關系,讓學生真實的體味光線和色彩的奇妙構成。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寫生,引導學生以物體固有色及其真實的色彩關系為依據。
(二)高校色彩教學中的共性思維
除了能力,在色彩教學中,還要重視學生色彩共性思維的培養。這方面,要加強學生色彩情感、色彩心理的培養。要使學生具有直觀地描述色彩的思維方式。
高校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繪畫創作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普遍性色彩思維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在創作中認真體會色彩規律、色彩調和的變化規律。指導學生真切的感受色彩,應用色彩。在創作中,要要求學生大膽地使用色彩,多嘗試調試不同色相的色彩。使色彩成為自己內在的一種工具和能力。在運用色彩普遍思維進行創作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嘗試高一層次的色彩思維訓練,比如運用寫實、抽象、夸張、象征、變調、變色、反色等形式,表達反向的或者變化的色彩思維。總之,使色彩的共性特點成為一種思維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二、色彩教學中的個性認知和表達
(一)色彩的個性化認知
“色彩”一詞,是個飽含個性化和個性色彩的詞匯,人常用色彩來表達感情,而人類感情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色彩的主觀性也很強。比如,生活中,有人喜愛紅色,有人厭惡紅色;西方,婚禮中的婚紗的潔白被視為純潔的象征;中國,大紅色是舊式婚禮的代表色。對于色彩的認知極具個性化。因此,在高校色彩教學中,色彩的個性認知和表達也十分重要。
高校色彩課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打開思維,摒棄高考班的畫風畫俗,引導學生個性的充分揮灑。要使教學發揮巨大的正能量,使學生打開思維,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帶著主觀性的渴望去學習一般的色彩知識、理論;在理解色彩普遍心理的基礎上,體會自身獨特的色彩個性意識。我們高校的色彩課要切實的成為美術學科發展的推動力,更要為設計意識、設計思維的發揮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色彩個性化認知,可以從色彩欣賞角度著手。比如,多引導學生學習現代派繪畫的色彩。因為現代派繪畫作品中,重視人、人的主觀感受的表達。比如,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的作品《舞蹈》,描繪了一組在地中海岸邊舞蹈的人物形象。畫面中,人物狂喜的跳動舞蹈,畫面的顏色以亮麗的藍色和明媚的紅色為主。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如此蔚藍的天色和如此耀眼的人的膚色的。如此具有主觀性的色彩使畫面具有了很強的色彩意味。據研究,畫中背景的藍色,寓意著仲夏八月南方蔚藍的天空;畫面下方的綠顏色,代表了極具生命力的綠色田野;畫面主題的五個人,手拉手,身體圍成一個圓圈,身軀快速運轉,四肢自由的舞動。畫面的色彩、人物極具生命意味。在這幅畫面中,色彩不僅是一種繪畫語言,而是一種極富意味的色彩意向,暗示著欣賞著進行更深層次的探尋。馬蒂斯說:“我繪畫的目的就是要表達一種心境。”主觀性的畫面充沛著主觀性的情感。
引導學生欣賞這樣一些極具個性色彩的繪畫作品,利于學生開放思維,打破固有的色彩模式的禁錮。使心底的色彩個性意識發揮到極致。
(二)色彩的個性化表達
在色彩個性化認知的基礎上,要培養學生的色彩個性化表達。通常,高校繪畫色彩課中,設計色彩中有色彩歸納、變異、變形的訓練,這種訓練是色彩個性化表達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之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色彩的創作意識和能力。嘗試調配自己喜愛的色彩;嘗試從音樂欣賞中找尋色彩;嘗試調配夢境中的色彩;嘗試調配詩詞中的色彩等等。
藝術的門類是相通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其他藝術門類的作品來激發學生的色彩靈感。比如,在講述色彩冷暖的時候,為學生播放一段《月光曲》,學生在欣賞完歌曲的靜謐、安詳、寧靜的節奏之后,要求學生用色彩來表達這首曲子。或者,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要求在視頻結束之后,用色彩直觀地表達視頻的情節。不要給學生規定必用的色調和色相,要求學生放開手筆,大膽表達。創作結束之后,學生畫面上的色彩必定是豐富的。老師不要規定標準去進行評判,每個學生筆端的色彩必是他自己對于這段音樂的認知表達。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共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共同表現。一幅畫面的色彩,使學生對于社會客觀普遍認識和自我內心表達的共同制造。
【參考文獻】
[1]馬全社.論創新觀念下的高校色彩教學[J].美術觀察,2004(10)
[2]彭孝忠.論色彩教學中的個性引導[J].藝術探索,2007(02)
[3]寧新安.高師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教學探討[J].藝術教育,2008(05)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