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寒來,天氣漸漸轉冷,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當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時,也就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開始,而這一說法一直延續至今。立冬是農歷十月中的大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漢魏時期,立冬這一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御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干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立冬過后,就意味著這一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和“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而在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卻都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這一習俗甚至到今天都影響至深。
自立冬開始,也是人們開始進補的好時候,因為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以增加肌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的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而從立冬這一天也算是萬物休養生息的開始,人們積蓄力量,讓自己能在未來的一年中更好的努力生活。
十一月里尾隨而至的第二個節氣是“小雪”。說到小雪,就得講一講小雪的由來,其實“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它時值陽歷11月下半月,農歷十月下半月。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就是說到“小雪”時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雖然開始下雪,但是一般雪量較小,難以積存。當然,因為這個節氣冷空氣勢力較強,如果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小雪就可能變成鵝毛大雪。
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它和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
在小雪之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一些農家就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北方地區的人們開始儲藏冬菜,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貯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便于保存。俗話說“小雪鏟白菜,大雪鏟菠菜”就是這個道理。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小雪節氣這段時間,也是土地田間進行休整的好時機,如果有場降雪,就會對越冬的小麥十分有利,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就是這么回事。
編輯/李彧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