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紹了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概念、美軍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現狀、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和要點,對信息化作戰裝備的保障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
【關鍵詞】 裝備保障 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機械化戰爭正在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當今世界上主要軍事強國,無不加快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努力占領保障領域信息化的制高點。如何應對新軍事革命挑戰,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是關系到我軍信息化建設大局,進而做好未來軍事斗爭準備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
一、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概念
裝備保障信息化[1,2]就是在軍隊最高統帥機關的規劃和組織下,在裝備保障領域,依托國家、國防信息基礎設施,以高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深入開發、充分利用裝備保障信息資源,創新裝備保障手段, 不斷提高裝備保障的能力和效益,實現精確高效、靈活機動的戰時保障,滿足未來信息化戰爭對裝備保障的需求。簡言之,就是把信息作為重要的戰爭資源和保障資源,將武器裝備作為信息平臺,以信息保障為主導,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保障。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在裝備保障領域廣泛采用先進信息技術和裝備,有效開發和利用與軍事活動相關的信息資源,充分發揮裝備保障整體效能,全面提高綜合保障能力的過程。
二、美軍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現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武器裝備上的大量應用,未來作戰逐步向精確化方向發展,對裝備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求,外軍在逐步實現主戰裝備信息化的同時,也積極開展裝備保障的信息化建設。這其中以美軍最具代表性。
美軍在制定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將前沿的信息技術應用到裝備保障建設中,不斷提升裝備保障的現代化水平,以此作為建設信息化軍隊和信息化保障的主要途徑。美軍主要裝備保障平臺經過多年發展,已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如KC-135加油機配備有先進的座艙和導航設備,包括彩色氣象雷達、綜合慣導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實施“全資產可視計劃”,依靠遍布全球的查詢器、識別器等信息化收集設備,獲取有關人員、裝備、物資的實時信息,并通過現代化通訊手段傳輸到保障信息網絡的各大型數據庫中,使整個保障系統的資源實現完全可視,提高裝備保障效能;發展了數量眾多、功能齊全的保障信息系統,包括運輸管理自動化系統、全球運輸網絡、全球戰斗保障系統、維修專家系統、遠程保障系統等,并力圖實現這些系統的互聯互通。
美軍注重建立科學、系統的裝備保障管理制度,促使裝備保障逐步由人力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轉化,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為加強裝備保障的管理,美軍在進行維修管理標準化和維修信息反饋標準化的建設的同時,積極研發裝備保障管理的軟件;在器材供應和物資管理上采用可視技術,將儲存有詳細信息的識別卡鑲嵌在維修物資、器材和包裝箱、集裝箱、運送器上,同時在倉庫或貨運倉中設置電子識別器;開發使用可儲存出入庫物資信息的數據服務器,與倉庫的自動化指揮、控制和管理系統相連接,對存儲在國防倉庫中的維修裝備、物資、備件可方便地管理、查尋;積極應用交互式電子手冊,將技術內容以數字化的格式儲存,以交互方式進行查閱,通過計算機控制的電子顯示系統,將維修技術人員所需的特定信息,精確地展現在使用者面前,加速了裝備保障活動的實施。
三、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滲透到裝備保障的各個領域。從裝備保障的組成要素來看,主要分裝備保障技術、管理和指揮等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
3.1 裝備保障技術的信息化
裝備保障技術的信息化,就是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成果, 積極開發和運用自動化故障診斷和遠程維修等技術, 實現裝備保障技術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不斷提高裝備的戰場搶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網絡、硬件和資源等三方面:一是網絡建設,即建設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信息網絡;二是硬件建設,即利用信息技術改造、研制和配備保障裝備的過程;三是資源建設,即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裝備保障信息資源。
3.2 裝備保障管理的信息化
裝備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裝備保障管理的自動化。如我軍開發的裝備維修管理信息系統,可分為國防部、軍種、部隊三個層次。頂層為國防部的維修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接收各軍種上報的維修信息及數據;中層為軍種一級的維修管理信息系統,負責處理部隊匯報的基礎數據并報送上級,具體由軍種機關負責維修的業務部門管理;末層為部隊一級的維修信息收集系統,負責匯集基層維修的基礎數據。層層上報,分級負責,由此形成維修保障信息的有機銜接,便于掌握和控制裝備的維修狀況,及時制定相應的裝備更新與維修計劃,提高維修工作效率。
3.3 裝備保障指揮的信息化
裝備保障指揮的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把整個作戰空間的保障任務、技術力量、保障物資聯為一體,通過對整個保障行動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及指導實現快速精確保障。其基礎是通信,核心是計算機,在各種軟件系統的支持下,通過對已獲得的充分可靠的裝備保障情報進行處理,輔助裝備保障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快速正確地指揮、控制裝備保障部隊和各種保障設施及設備,隨時掌握保障力量所在位置、承擔任務及可能行動,及時對作戰部隊提供保障。
3.4 裝備保障物資的信息化
裝備物資保障信息化的目標是實現快速、準確、及時的裝備保障物資供應。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對裝備保障物資進行標準化和數字化改造,即對各種通用和專用物資器材、裝備進行統一分類編碼,對全軍裝備保障設施和地方相關設施進行統一編碼,以便實現整體的信息化管理;二是在裝備保障物資上安裝儲存有該物資器材品名、型號、性能、數量、重量、目的地等信息的集成芯片或射頻標簽,通過自動識別裝置和裝備保障通信網絡,將流經這些地方的物資器材信息上傳至裝備保障指揮管理自動化系統中,實現對各種軍用物資儲存、運輸、維修和使用全時間全過程監控。
四、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要點
4.1 樹立裝備保障信息化理念
要實現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跨越式發展,首先要完成保障觀念的轉變。近年來幾次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交戰雙方在裝備保障方面的直接較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又使裝備保障手段的改革成為必然,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應從觀念上提高對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認識,把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納入到全軍信息化的進程中來,使裝備保障信息化同全軍信息化協調發展。要樹立四種觀念:一是實戰保障觀念,即轉變過去長期和平環境造成的裝備保障思維定勢,真正以作戰需求為牽引,適應快速轉換;二是精確保障觀念,即對裝備物資實施實現全程跟蹤和即時控制,對物資消耗進行準確預測和精確控制;三是信息主導觀念,即擯棄機械化裝備保障思維模式,樹立信息化裝備保障觀念,占有信息優勢,掌握裝備保障的主動權;四是聯合保障觀念,即改變過去那種裝備保障機構條塊分割的不利局面,整體籌劃戰區內各種裝備保障資源,構成集中統一、綜合運用、分類實施的裝備保障網。
4.2 加強裝備保障理論與技術的創新
裝備保障信息化是裝備保障建設的嶄新模式,因此必須加強與之相適應的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要著眼于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立足我軍裝備保障實際,主要圍繞裝備業務信息標準化和業務處理規范化、程序化展開理論創新,最終形成一系列法規性的標準,如:裝備物資編碼標準、裝備業務信息統計報表、數據庫標準、裝備保障文書標準、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內外部接口標準等。在此基礎上注重應用各種信息技術,研制開發先進的技術保障裝備和系統,如:多功能一體化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體系結構、運行機制和建設方案、裝備保障建模與仿真技術、裝備保障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裝備保障的虛擬現實技術等。
4.3 建設裝備保障信息化人才隊伍
信息戰是科技戰、知識戰、謀略站,歸根結底是人才戰。現代戰爭中,武器裝備優劣對戰爭勝負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但先進的武器裝備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作保障。人才隊伍建設水平對裝備保障信息化其它方面建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有決定性影響,是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要素和根本保證,甚至會直接影響戰爭勝負。用新思路盤活人才資源,調整健全培養機制,營造人才成長環境,采取科學規范的培訓措施,努力培養智能型、超前型裝備人才,實現裝備保障隊伍由人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五、結束語
裝備保障信息化作為我軍信息化建設的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我軍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裝備保障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多維一體的全頻譜信息化作戰方式中,必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裝備保障信息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為我軍實現裝備保障信息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面臨挑戰, 貫徹切實可行的發展對策, 加速裝備保障信息化的實現進程。
參 考 文 獻
[1] 楊學強,黃俊等. 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概論[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1
[2] 龔傳信,李立綱. 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概論. 內部資料. 2008
[3] 張永紅,王緒智等. 美軍主戰裝備和保障信息化建設研究. 內部資料. 2008
[4] 總裝備部綜合計劃部. 信息化戰爭裝備維修保障.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