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49年中國內戰及1950~1953年朝鮮戰爭期間,裝備低劣的中共軍隊往往別出心裁地開發“臨時武器”,其中用汽油桶改裝的“沒良心炮”尤為出名。
研制“沒良心炮”的聶佩璋原出身于國民黨軍隊。1947年,聶佩璋發現國民黨軍丟棄在戰場上的美國廢棄汽油桶,認為給油桶底部裝上足夠的推進火藥,在上面放上炸藥包,利用火藥瞬間燃燒產生的沖擊力就能將炸藥包拋出去。
與正規火炮相比,這種炮因結構強度實在有限,完全是一次性用品,但投擲彈藥威力巨大,適合在戰場上集中使用。
由于許多遭到這種炮轟炸的敵人被活活震得七孔流血而死,身上連傷口也找不到,所以國民黨軍把這種東西干脆稱作“沒良心炮”。
1948年底,國共雙方在淮海平原展開決戰,將“沒良心炮”用得爐火純青的解放軍決定在雙堆集再創輝煌,當時國民黨最精銳的黃維兵團就被圍困在這片方圓不到幾千米的區域內。解放軍先是通過土工作業,在對方工事前幾十米處挖出埋設“沒良心炮”的戰位,等12月6日總攻發起時,解放軍位于前沿的180余門“沒良心炮”交替進行三輪發射,按照每門炮每次射擊20公斤炸藥量計,解放軍在20分鐘之內向方圓不到1萬平方米的黃維兵團主陣地拋射了差不多1萬公斤炸藥,這幾乎與美軍的地毯式轟炸沒什么區別。
果然,仗著坦克重炮護身的黃維兵團在“沒良心炮”的彈幕攻擊下,許多簡易工事飛上了天,連美式卡車排成的“車陣”也宣告崩潰。此戰之后,國民黨軍內部紛紛風傳共軍手里有“土飛機”和“小原子彈”。
(彥凌摘自《老年生活報》2013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