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地下墓穴,又叫巴黎地下隧道、巴黎地下墓場,大約距離地面20米,現經估算的總長度約為300多公里,占地1.1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巴黎4區、5區和15區的地下,以及蒙瑪特高地地下。從中世紀開始挖掘,最初是地下采石場的通道。上世紀90年代以后,巴黎政府開放了其中的2公里作為參觀區,陰森潮濕昏暗的地道高約2到3米,一邊是石墻,另一邊就是成堆的骨頭,當中寬度僅2米左右。
1786年,巴黎瘟疫橫行,衛生情況緊急。當時,人們習慣死后葬在家附近街區教堂的墓地,這些墓地尸滿為患,被挖掘了好幾層,人們為了埋葬新的逝者,將以前地下的白骨都掘出地面,尸骨暴露在外。當時的警察局長為了解決公眾衛生危機,決定將市區的公墓全部翻出,把埋葬的尸骨轉移到地下的廢棄采石場。
這項工程由教士們來操作,工作量比預料的要大,竟到1810年才正式完成,最后堆放的尸骨大約在600萬到700萬具之間。
當走進這些地道時,除了感嘆地道本身的通達,更會驚訝地發現,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較整齊的骨頭墻,碎骨頭則用來填充,而頭蓋骨則在大腿骨組成的墻上鑲了幾道邊。在這里骨頭好像是客觀存在的創作素材,讓人忘記他們曾經是血肉之軀,是靈魂的載體。
巴黎地下墓穴還長眠著許多名人。其中,有諷刺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哲學家孟德斯鳩和帕斯卡、科學家拉瓦錫、詩人兼作家拉封丹、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及其政敵丹東、女作家賽維妮、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甚至還有莫扎特的母親。
地下墓區不僅是亡靈們的安息之地,更由于它在動亂年代中庇護了眾多生靈而籠罩上傳奇色彩,1871年爆發了巴黎公社起義。失敗之后,許多起義工人躲入墓區逃生。不料,政府軍竟聞訊而至。他們打著火把四處搜查,還封死墓區出口,對幸存者進行了血腥鎮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法國抵抗組織也曾與這些尸骸為鄰,將總部機關秘密設立于此。
墓穴中還有許多用希臘文、拉丁文和法文撰寫的石碑,其中不乏拉辛、荷馬、維吉爾、賀拉斯、盧梭和《圣經》里的名言。例如,這里有《奧德賽》的名句:“辱沒亡靈,天誅地滅!”還有賀拉斯的警言:“切記,每一天都是你的末日。”
巴黎地下墓穴的變遷,頗具諷刺意味。巴黎圣母院、盧浮宮等宏偉建筑均由早期采石場內的石塊建成。往昔不見天日的地底頑石,今朝成了世人景仰的大廈;然而,巴黎的建造者和設計者們——幾代建筑師、勞工、商賈、士兵和農民——如今卻長眠地下,不為人知。
探索地下王國,從幾百萬人的遺骨排列成的小徑中穿過,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顆平靜的心?;氐降孛妫僖淮魏粑叫迈r空氣的你,一定對死亡有了新的敬畏。人的骨頭可以這樣不計尊嚴地堆放,卻又被堆放得如此有尊嚴。
18世紀的最后20年是法國最激蕩的20年,皇帝和革命者先后一個一個被推上斷頭臺,大革命的血雨腥風中,平民的生活還要繼續,衛生條件還要改善。政府迅速更替,被遺忘的轉移工程得益于教堂的堅持。這些虔誠刻苦的教士在那么混亂的環境中,負擔那么繁重骯臟沉悶的工作,竟然還有心思把人們的遺骨整潔優雅卻無奈地拼成一幅幅接近圖案的形狀。
(凜冬摘自雅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