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應是文章前后內容的關照和呼應,它要求前面寫到的內容后面要有呼應,后面出現的情節前面應有必要的交代。好的照應有助于揭示層次間的內在聯系,還能喚起讀者的聯想和回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見的照應方式有以下幾種:
問答式照應
如《梅花魂》,當“我”在墨梅圖上留下臟手印,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時,“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文章末尾當“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問答照應,疑思相析,表現了外祖父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存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感情。
承接式照應
如《草船借箭》,第三天清晨,諸葛亮讓草船逼近曹軍水寨,下令“把船頭朝兩,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火聲吶喊”;后來,他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兩,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這樣的安排有利于船只受箭又有助于順風順水駛回南岸,突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前后承接形成了照應,文章的結構更加嚴謹。
遞進式照應
如《夢想的力量》,作者先后兩次提到6歲男孩瑞恩的夢想:第一次是向媽媽伸手嬰70元錢,“我要給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干凈的水喝”;第二次是從援助lT程師處得知人工鑿井是艱巨工作時,“那我來攢錢買鉆井機吧……我想讓非洲的每一個人都能喝上潔凈的水”。從讓非洲的孩子有干凈的水喝到讓非洲的每一個人有潔凈的水喝,這是夢想的遞進照應,使文章脈絡更加清晰,使善良執著的瑞恩形象躍然紙上。
重復式照應
如《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既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章開篇、遇到凍土問題和惡劣天氣時、文章結尾處反復出現了四次。這個簡短有力的句子擲地有聲,既是筑路大軍的誓詞,也是作者行文的線索,它充分表現了鐵路建沒者們排除萬難、把鐵路修到拉薩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