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黑龍江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的一場大火,在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之時,也反映出我國糧食儲備的體制弊病。無論是從儲備量還是儲備率來看,我國糧食庫存數字都是驚人的,目前包含小麥、稻米、玉米在內的糧食總儲備已經高達2億多噸,占了糧食年總產量4成左右。
惹來祝融之災的這個糧庫,核定容量為7萬多噸,但實際庫存接近15萬噸,遠超過庫容能力,并且還在繼續接收糧食,隨意堆放在地上。究其原因,還是中央財政按儲備糧食的公斤數來決定給予多少補貼的政策“惹的禍”。
據統計,中央財政每年對糧食企業補貼高達數百億元,此外還有中央儲備補貼、地方儲備補貼、超儲糧補貼等,總計也高達數百億元。
人們習慣用水庫來比喻糧倉,平時收納雨水,遇到干旱季節則開庫抗旱。實行糧食儲備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平復過大的糧價波動。當糧食價格漲得較快時,就將其放出以供應市場,平復糧價。然而,在國企式經營模式下,人們容易看到好處,卻忘記了更大的成本。
根據2011年初數據統計,中儲糧系統擁有600多個直屬糧庫。建造和維護這些直屬糧庫的成本是高昂的,最近廣州通過的糧食儲備庫點升級改造實施方案顯示,3年內將投入8億多元巨資拆建、改建儲備倉庫。
另外,糧食并不適合久放,否則會降低品質,甚至變成只能做飼料的陳化糧。而龐大的儲備,每年因存放過期而損失的糧食總量絕非小數。在管理不善情況下,工作人員為牟利讓陳化糧流入市場的事故也時有發生。
國企的管理弊病也增加了權力的尋租空間,貴州省畢節地區一儲備庫主任,私下和經營菜籽油的朋友達成協議,以9600元/噸價格從朋友處購入菜籽油,卻將合同價格標為1.3萬元/噸,多出部分被其私吞。通過這種手段,短短3年時間,該主任貪污300多萬元。
這并不是孤例,2011年,中儲糧周口直屬庫還曾發生過主任攜上億元公款潛逃的事件。
糧倉太大,碩鼠難消。
然而,在談及糧食儲備的體制弊端之時,總有人會以這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為理由來辯解,認為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生存的基礎,因此必須由國家來管控。這其實是計劃經濟思維,還帶著備戰備荒的時代印記。
在市場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很少有不依賴其他國家、地區產品而完全自給自足的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便和某國發生戰爭,但其他國家、地區的物資交流是不會中斷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地區能控制所有的糧食資源。
而且,糧食并不如想象那樣缺之不可,肉或水產品甚至蔬果都會是一種替代品。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吃米飯面食的本來就少了,糧食更多的被用來再加工。選擇多了,人們有更多的其他途徑可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就可以減少糧食的消耗,在這個含義上,晉惠帝那句已淪為歷史笑柄的名言“何不食肉糜”其實是有道理的。
從真正的糧食安全角度來看,我們恰應摒棄這種規模巨大的國家糧倉。就像平時我們每個人的家里都不會只保留一頓糧食,糧商也一樣,他們會根據季節和物價來儲存一定量的糧食。有人說他們會囤積居奇,刻意拉高糧價。但要知道,市場逐利者無數,競爭之下,沒人能控制糧價,并且現代糧食期貨制度,也有助于拉平不同時間的物價波動。
故此,由分散于市場的無數個逐利的商家儲存和供應糧食,則天下無處不糧倉,糧食供應也會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