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存款,越存越窮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存錢的,但是存錢不是投資,單純的存錢,你會越存越窮。
根據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的CPI同比增長2.1%,這個數據讓大家能稍微喘口氣。有人會算這樣一筆賬,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3%,假設CPI一直保持在2.1%,那么一萬元定存一年跑贏通脹不說,還能賺90元。
這樣的計算方法并不全面,而且實際情況要糟糕得多。
23年前定存1000元,今天可得3716元
按照官方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2年間,中國物價累計增長為31%,事實上,很多人認為這個數據并不真實——物價增長得遠高于31%。而在過去的這十年,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最高為4.14%。
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會更好理解。如果在1990年你在銀行存入1000元定存,每五年轉存一次來計算。1990年定存五年的年利率為13.68%,1995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為13.86%,2000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為2.88%,同時收取20%的利息稅,2005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為3.6%,2005年到2007年的利息稅為20%,2010年的五年定存年利率為4.2%,計算下來,23年前的1000元人民幣在今天能提取的利息和本金共計3716元左右。
1990年的1000元錢絕對是一筆巨款,三線城市的一套帶院子的平房售價也只有3000元。
23年前的1000元,可以購買狗不理包子166斤,現在連本帶息只可以購買74斤包子;23年1000元,可以購買五糧液500ML的52°白瓷瓶20瓶,今天連本帶息只能購買同樣的白酒5.6瓶;在23年前,1000元錢可以支付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費,今天3716元只能支付一個三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
“按照一年前的定存利率計算,100元錢定存一年后,你可以拿到103.5元, 但北京隨便一個小區門口的煎餅,一年前還是4元,現在已經漲到6元錢了。”記者的鄰居說。
錢為啥越來越不值錢了?
為什么把錢放到銀行定期存款,實際購買力會減少這么多?這些錢都去哪兒了?不用被那些宏觀分析和各種數據指標弄得暈頭轉向,想要弄懂這個問題并不困難。
銀行通過利率重新分配金融資本,通過利率杠桿,銀行債權人(存入定期存款的老百姓)的財富被銀行轉移給債務人(從銀行往外借錢的借貸者)。通過利率杠桿,那些通過銀行借錢周轉的生產者的成本越來越低,存款給銀行的老百姓的財富實際價值被轉移給生產者。最明白不過的案例要數那些在銀行借錢的房地產開發商,他們利用銀行資金,借錢蓋房,然后抬高房價,購房者的財富就被轉移到他們手中。
讓你銀行中的定存縮水的不僅僅是CPI,你還要考慮GDP和M2的變化。
貨幣的購買力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上漲而貶值,國內生產總值(GDP)則代表了整個經濟發展的速度,具體來說是扣除了固定資產折舊后的毛利,只與生產相關聯,換句話說是大家創造的那些“價值”,如果貨幣總量不變,GDP高了,你同樣的錢可以換到更多的東西,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個M2在里面。
M2指廣義貨幣,通俗來說就是人民銀行一共發了多少錢,最近的十年間,人民幣的發行年平均增速超過了50%以上。在央行公布的數據中可以看到,2013年3月末,我國M2余額達到了103.61萬億元,貨幣存量已經是世界第一,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僅為13萬億元。
目前M2與GDP的比例接近190%,根據央行負責人的發言可以得知,M2與GDP的比例維持在150%是比較合適的。很明顯,我國目前的投入與產出比很低。
拋開這些生產力與貨幣增發不提,你能直接感受到的是,把錢都存在銀行并不是真正的“存錢”,而是在潛移默化地吞噬你的財富,并把它們轉移到借貸者手中。按照理財規劃師的建議,人們存在銀行的活期+定期存款最好不要超過家庭資產(刨去不動產)的30%。
莫被保險算計你的財富
保險的價值在于它的保障功能,為了分紅和抗通脹而購買的保險可能最終都會掉入財富黑洞。
各種渠道都有“專家”在告訴大伙兒,通過保險可以抵御通脹,那些分紅型保險可以讓你參與到保險公司的經營收益中。但是別忘了,每一個保險公司精算師都有數學家一般的計算能力,你以為你今天購買的保險,在未來可以獲得一個可觀的保額,而十年二十年之后,看看那個時候拿到的錢,實際價值可能有限。
壽險默默吞財富
今年65歲的王林(化名),在20年前購買了一份大病險,在今天看來,當時約定給投保人的利率還是相當劃算的,“約定給投保人7%的利率,現在都沒有這么劃算的利率了,現在都是2.5%左右的約定利率。”王林介紹道,但是即便如此,在現在可以拿到的保額一共只有2萬元錢?!?0年前一想,2萬塊真不少了,退休以后的養老金都出來了,那個時候一年才賺1000塊錢,結果現在一看,2萬塊錢也只是聊勝于無”。
徐菲(化名)在兩年前在平安保險購買了一款終身壽險的產品,通過計算我們可以一窺保險抗通脹的實際效果。
今年33歲的徐菲在2010年購買了此款保險,根據保險的要求條款,每年繳納6000元錢,預計繳納10年。達到國家退休年齡規定后,可以拿到每個月2000元的“退休金”,這筆錢可以一直拿到死亡,根據死亡年齡還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給的賠償金,根據年齡不同,賠償金數額不等。
我們可以這樣計算,徐菲在30歲的時候購買的此款產品,從30歲到40歲的這十年共計繳納6萬元。再過15年之后,55歲的時候可以獲得每個月2000元的養老金,預計80歲的時候自然死亡,在這期間,每年獲得2.4萬養老金,共計可以獲得60萬的養老金,80歲死亡預計可以獲得賠償金6萬元,共計獲得66萬。
在未來20年假定CPI為最低3%,在今天看來的2.4萬元每年的養老金,在25年后其實際價值不到今天的1萬元。而現在每年6000元的保金,在25年后,根據目前的通脹率,其實際價值增加到1.5萬以上。
分紅險也不能抗通脹
既然壽險不能抗通脹,那么那些主打抗通脹的分紅險表現如何?事實上,與20年前相比,現在保險的費率條款則更加復雜,想要弄懂那些分紅險在20年后究竟能拿到多少錢,現在誰也算不出來。
在那些主打抗通脹的分紅險中,背后的邏輯是,分紅來源于保險公司的經營收益,可以隨著加息而提高收益,即便遇到降息,也可以因為保險公司的股票上漲而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也就是說分紅險可以讓投保人享受到保險公司的經營收益。
對此問題,記者采訪了《理財規劃師國家職業標準》創始人劉彥斌,他分析道:“每年繳納的那些保費中還要有一定比例的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保險公司的成本很高,第一年的時候保險銷售員可以獲得保費30%左右的提成,未來這個比例每年遞減,你想想實際上自己的投資究竟有多少呢?”
但是在劉彥斌看來,購買保險也有優勢,“保險是不能抗通脹的,那些期望通過購買保險來抵御通脹的,購買的肯定是儲蓄險,但是這些是不現實的。保險的價值在于它的保障功能。通過保險來獲得家庭和個人在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意外的保障。”
在徐菲購買的保險中,還附贈大病險,可以最高獲得30萬的保險金,大病賠付后,此保險的合同就終止了。對徐菲來說,未來幾十年的養老金的實際價值可能和現在每年繳納的保險金實際價值相差無幾,但是所附贈的大病險,卻是可以在遇到意外的時候起到實際作用。
此外,在劉彥斌看來,保險還有一大風險就是流動性風險,“目前很多保險產品的主流做法是,投保后第一年取出你只能拿到70%或者更低的本金,第二年會高一點,想要享受到保險收益,中間就要承擔流動性風險。”
以徐菲購買的產品為例,每年繳納6000元錢,繳納10年后為止,還要再等15年左右,到了國家法定的女性退休年齡才可以享受到保險的回報,但是在這期間,取出這筆錢是有折損的,如果在10年后取出這筆錢,只能獲得很少的利息收入。
保險專家朱慶也說過,不要被市面上那么多主打抗通脹的分紅險迷惑,實際上無論是哪種保險,在通脹中所具有的第一個優勢是保本,其次是長期和穩定。為了分紅和抗通脹而購買的保險可能最終都會掉入財富黑洞。
黃金只是貴金屬,切勿迷信黃金能保值
黃金并不是不能買,關鍵是購買黃金的價位。1000美元/盎司以上買的黃金,未來增值的空間不大。
為了讓中國大媽們能更方便地購買黃金,就在端午節左右,境內首批黃金ETF宣布推出,這樣無論是大媽大爺還是大哥大姐們都可以拿著自己的股票賬戶,在交易所像買股票一樣買黃金了。黃金ETF的問世,對國內投資者來說,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直接參與國際金價的漲跌。
巴菲特不買黃金
但是就在遠隔重洋的另一端,在巴菲特剛剛召開過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在國際金價暴跌行情下,相比較亞洲人對于黃金市場的熱力追捧,巴菲特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相比較黃金,我更傾向選擇一個農場、一只股票或者一棟公寓?;旧衔沂遣粫徺I黃金的,如果人們要拿黃金價格做賭博,我也沒有實用的建議,我能做的是不參與。”
巴菲特顯然是研究了過去幾十年黃金的價格漲跌后做出來的選擇。
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宣布廢除布林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35美元,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后,信用貨幣成為世界通用價值衡量標準,黃金在行使了幾千年的貨幣等價物職能后,成為一種普通的貴金屬。黃金的價格開始通過它的提煉成本和預期利潤來分析后得出。根據華爾街的分析報告,黃金的合理價位在每盎司400美元。
而就在尼克松剛剛宣布廢除金本位后,當年黃金的價格就被華爾街爆炒到800美元/盎司,或許你會想,相比較現在黃金1400美元/盎司的價格,在30年前購買的黃金持有到現在是賺錢的。
黃金價值悄悄跌
但是我們不如算一筆賬,1980年,黃金價格是850美元/盎司,按照每年最少3%的通脹率計算,當時的850美元的實際價值超過今天的2000美元,遠超今天1400美元/盎司的黃金價格。
或者這樣計算你會更清楚,1980年大米白面0.2元/斤,這些年上漲超過10倍,大白菜0.025元/斤,這些年上漲價格也超過10倍,如果你認為1980年仍處于計劃經濟末期,數據不具有可比性,那么以這些年來房價比較穩定的美國相比,1980年美國房子均價10萬美元左右一套,今天的均價也在50萬美元左右。
有趣的是,把時間拉得更長我們會看到,根據公開資料顯示,100年前的五兩黃金可以在上海買一棟石庫門(舊式上海弄堂內住宅),也可以在北京購買一套中等水準的四合院,按照今天的價格計算,五兩黃金為8.8盎司,按照每盎司1400美元計算,折合123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76384元(按1美元=6.2人民幣),今天上海一套普通石庫門價格也在400萬元以上,四合院的價格則更高。
這就好像如巴菲特所說,只有那些可以產生實際生產力的投資(如一個工廠)才靠譜,而黃金顯然不在其中。
40年,從800美元到1400美元
從歷史來看,黃金價格與世界政治格局變動相關,而未來世界貨幣體質很難再回到金本位,今天的黃金購買者除了各國央行之外,還有就是一些“剩余資金”。
從過去的幾十年黃金價格走勢來看,黃金價格每次經過一輪上漲后會進入一個下行區間,然后在沉寂一段時間后,又會逐漸上漲回到此前的價格,然后略高于這個價格。
今天黃金的價格變化和歷史黃金價格漲跌趨勢一致——暴跌然后上漲。
1970年,金本位取消后,黃金馬上暴漲到800美元/盎司,五年之后,金價暴跌,1983年,金價逐漸上漲回到400美元/盎司,進入20世紀90年代開始,金價開始暴漲,其間經歷過多次漲跌后,到了2005年底,金價終于漲到500美元/盎司。到了2008年,金價終于上漲超過1000美元/盎司。
可以看到,黃金經過這些年的上漲也只不過才1400美元/盎司,而隨便說出一種資產的上漲幅度可能就大于黃金。
但黃金并不是不能買,關鍵是購買黃金的價位。在400美元/盎司以下購入黃金是比較穩妥的選擇(雖然這個價格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出現)。而在1000美元/盎司以上購入的黃金,從黃金的歷史走勢上看,它能幫你抵御通脹的可能性不大。
買房不如投資,200萬買房一年損失10萬
在房價逐漸趨于穩定的情況下為了投資買房,可能會讓你不知不覺損失很多錢。而現在買房為了房租,更是會吞噬你的大筆財富。
“我買一套200萬元的房子,一年下來,增值收益5%,房租回報2.5%,去掉各種費用,我只能獲利14萬元,這而筆錢用來投資,保守估計獲利24萬元。”北京銀創瑞財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全為我們總結道。
在過去的十年,房價是最堅挺的抗通脹利器,但是拉長時間,對比國內外的房價走勢可以發現,依靠房子來抵御通脹也是不現實的。事實上,過去十年房價的瘋長并不普遍。在這十年間購房者可以通過買房來獲得高收益,當房價逐漸趨于穩定,這個時候選擇投資房產,可能會讓你在不知不自覺中損失掉很多錢。
房價升值的收益不在
周全為我們舉例說明:“房價市值200萬元左右,按照房產增值回報率約5%計算,再去掉物業、采暖、維修等約0.5%,那么每年的購房投資收益率為4.5%,每年收益為9萬元。如果我用這200萬元做固定收益類投資,按照業內比較穩妥的12%計算,每年獲利24萬元,比買房多出約1.7倍?!彼J為,買房保值但不增值,如果還是貸款購房,算上銀行利差就可能要虧錢。
具體來說,他目前租住的房子售價在200萬元左右,房東以首付30%約60萬左右購入,貸款10年,累計還款232萬元左右。以房東投資此套房產10年計算,總共需要一共支付約292萬元。
按照住建部的標準,未來每年房價上漲5%左右為合理的上漲,那么10年后,房子的價格約為310萬元。想要通過房子升值獲益并不劃算,畢竟如果不算通脹率的話,計算下來,周全的房東購買的房子僅增值18萬。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根據公開的歷史數據整理可以看到,世界各國都有過CPI高漲,但是房價大跌的經歷。1990年前后,英國通脹率大幅上升,房價經歷過此前的大幅上漲后開始趨于平穩,甚至在1992年出現負增長;1995年,香港通脹率高達9.1%,房價下跌6%,到了2008年,這個數字更可怕,房價下跌了五分之一。
所以并沒有任何數據顯示在通脹情況下,現在買房可以增值。
房租收益更不劃算
當中國購房者不能通過房價上漲實現高收益時,是否可以享受到房子的租金收益呢?
同樣以周全的房子為例,“我目前租住的房子98平方米,月租5000元;如果出售,約200萬元,每年房租回報率(月租金×12/購房總價)不考慮物業采暖維修,以及銀行貸款利息等費用,最終的年收益只有3%?!?/p>
3%的租金回報率,如果用分析股票投資價值的指標市盈率來計算,周全所租住的房子的“市盈率”就是33.33倍(33.33年才能收回成本)。“市盈率”偏高,不能算一只好“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