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在北京物美超市,某理財機構銷售人員向記者推薦了一款“預期年化收益率13%”的產品,吸引了許多過路人的咨詢。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諸多自稱第三方理財的機構,吸引顧客購買其代理或者自創理財產品的手段花樣繁多,高收益率和保本保息夸大其詞承諾的營銷往往使“買菜大媽”等投資者駐足,傾其所有甚至是養老錢。然而誰都知道,投資有風險,對于這些所謂的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的收益超高,門檻又很低,本應該面向高凈值客戶群體的高端理財產品,是正是邪、是真是假還需要投資者擦亮雙眼。當本報記者將所見所聞咨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夏斌時,他斷然地說:“第三方理財如不盡快規范,搞不好會出大問題。”
第三方理財業務監管的缺失使得這一重要的準市場的發展何去何從?第三方理財市場的發展面臨哪些制約因素?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推動這一行業的規范與發展?
第三方理財是獨立的中介機構
第三方理財是指那些獨立的中介理財機構,它們不代表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卻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
對于第三方理財的描述,有著多年專業銀行理財背景的北京諦都融成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張澤皓,是這樣說的,“第三方理財的發展,應該是中國真正意義私人銀行的雛形,正是因為其僅對投資者負責的核心經營理念,使得第三方理財機構有機會成為這一歷史機遇的選擇,諾亞財富就是個典型的優秀案例。但是,也正因為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的現狀,出現了太多想借機發財的人,把本是大家稱為專業性要求最高、風險把握最嚴格的專業金融行業,攪得烏煙瘴氣,很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甚至對第三方理財產生了不良印象,更嚴重的是,使得很多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規模擴大中的魚龍混雜亂象
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有超過1萬家的號稱第三方理財公司,正常經營的約有2000余家。大多數第三方理財公司,實質就是倒賣金融產品的殼公司,或者處于停滯虧損狀態,或者名存實亡,這些公司,本質其實不應該被稱作第三方理財機構。就國內市場潛力來看,目前的行業整體規模逐漸擴大,但單體規模較小,這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相關。
對此,資深理財專家張澤皓給出了當前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四類狀態。他說,第一類是有理想有道德的正規軍。一般是曾在總部級金融機構專業人士組成的第三方理財公司,這些機構相當于軍隊中裝備精良的正規軍,延續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業的能力和嚴謹的職業操守,公司有著相對于一般公司更為完善的風控制度及客戶服務管理理念;第二類是有創新有能力的非銀專業隊伍。比如從基金公司、券商機構中重新組建開展的理財業務或者由此類機構的人員組成的第三方理財公司,這類公司核心團隊人員基本來自于非銀金融機構,有著相對專業的金融理念和創新意識,在理財業務上不斷學習提高; 第三類類似于草臺班子,由投機性較強的各行各業人員組成,這類公司一般不關注客戶利益,將金融產品作為標的物,以批發賺取差價為盈利模式,缺乏專業的金融理財知識,對具體理財產品背景了解不足,以利潤為中心,公司無核心理念,為達成銷售甚至采取夸大產品優勢,遮蔽風險點,甚至向客戶行賄的手段,幾乎不對客戶提供任何相關服務。這部分公司目前是我國第三方理財的主流公司,數量上占很大比重,這也是導致第三方理財市場給投資人造成不良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類就是具有高風險的小額貸款公司。通過超乎尋常的高收益和低起點,向社會普通人群募集資金,再以高利貸貸款形式發放給融資企業或個人,從中牟取暴利。這種公司的金融產品其實就是小額貸款或者高利貸,在營銷上基本都借道為理財產品、保本保息、銀行托管等不當營銷包裝,更有甚者是純粹的欺詐,許諾高利息、高收益等各種條件募集資金后,卷款逃走。這樣的案例在溫州、鄂爾多斯、河南、榆林等地區屢見不鮮。
風險和風險控制是永恒的主題
諾亞財富CEO汪靜波表示,風險控制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生命線,是核心競爭力,是你未來能長期持續發展的關鍵點。
“我覺得做財富管理的核心是你對經濟、對市場有自己的看法,有觀點你才能給客戶帶來增值。所以我們的觀點就是說合適的時候把合適的產品給到合適的客戶,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汪靜波強調,從風險控制角度來看,首先要了解這個市場的全貌,當你了解市場全貌的時候你要有這個觀點。“最后就是你的產品賣給客戶以后,客戶配置你的產品存續了產品的管理,在過程中的信息披露讓客戶了解整個產品存續的全過程,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規范尚處真空狀態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金融投資都離不開“三性”,即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因而投資者也可以通過“三性”來選擇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投資理財產品。
張澤皓坦然表示,目前,第三方理財沒有專業的監管部門,法律法規在這方面也屬于空白,行業內沒有行業協會或類似性質的組織。
對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認為,第三方理財市場不僅需要法律的保護,更需要法律的監管。這包括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界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性質、模式、監管機構、業務范圍等,促進其在規范的基礎上發展。監管部門應加強對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統計監測,從產品輸送渠道和利益分配機制上加強控制。加強第三方理財公司信用制度和投資者保護體系的建設。金融機構的“返傭”模式容易滋生第三方機構的“道德風險”,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第三方理財業務的整體發展。因此,金融監管部門必須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推出信用缺失懲罰制度,從根本上保障投資者利益。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投資者教育可能與金融監管規則并無直接聯系,但良好的投資者教育可以減輕監管機構的監管壓力,有利于第三方理財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