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闡釋了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價值以及實現誠信教育價值的途徑,為培養綜合人才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價值
一、前言
當代部分大學生存在誠信不足,修養亟待提高的現實問題,這對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社會適應力硬的優秀高等人才來說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對此,高等院校必須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出臺措施、豐富手段,全面提高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整體質量,深入開發誠信教育的價值。誠信是指一個人的誠實性和信用程度,它既體現于一個人的個性、價值取向之中,又與企業的顧客商譽價值緊密相關。傳統上講,誠信就是一個人的可靠程度和可信任程度,它是人品的核心部分。人們對誠信的理解,以前主要局限于一個人誠實的程度,后來則擴展到可靠性、責任感和社會依從性等方面。毛澤東同志說:“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辦事,在世界上要辦成幾件事,沒有老實態度是根本不行的?!编囆∑酵疽舱f:“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碧岣呶覈叩仍盒4髮W生誠信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開發誠信教育的價值。
二、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價值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急劇增加,在這種社會發展環境下,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也與日俱增,一些人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和行為方式達到一己之私的目的。新時期的大學生同樣也會受到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在學校養成不良習慣和行為,個別大學生甚至會鋌而走險,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完全失去了一名大學生應有的誠信。作為高等院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深入挖掘誠信教育的價值,塑造完美人格,培養合格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生誠信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方方面面的參與,高校輔導員應該重視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并積極探索誠信教育的新方法、新舉措,真正培養出新一代誠實守信、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共創新時期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
1.做誠實守信的大學生,成為社會效仿的榜樣
誠信是大學生做人之本,誠信是基本道德規范的最基本體現,它是衡量一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大學生涯是大學生正處在誠信建設最重要的時期和階段,是最容易教育和塑造的三到五年時光。高等院校必須加強誠信校園文化建設,聯合教務、學生、宣傳、組織、學生會等組織或部門加大誠信教育的宣傳力度,為全體學生貫徹誠信教育的價值,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時時刻刻在學校、校外、課堂、宿舍、學校及其他場所等,在現實學習、實習、活動當中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水平和道德標準。
2.繼承傳統優秀誠信觀,樹立正確的現代大學生誠信觀
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傳統誠信文化體系,當代大學生必須發揚“愛國、獻身、仁義、美德”等傳統誠信觀。我國當代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不足,對此,學校必須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誠信觀念,在有關部門的領導下運用到實際大學生活、學習和各種社會活動之中;同時,必須開發現代大學生誠信觀,在新的時期和特殊的教育環境下,努力培養和教育大學生“感恩、奉獻、自立、自強、敢闖、創業、立業”等優秀的誠信觀念,成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3.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市場經濟誠信體系和觀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綜合實力的發展和提高,不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改變了人民對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人民在從政、從商等領域內的誠信觀念。2001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因此,必須在高校學習期間,引導、培養和教育大學生對待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和誠信觀。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親和力,是大學生樹立理想、堅定信念,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前提。在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攀比、享樂、懶惰、平庸、自私、一味追求物質滿足的欲望更加明顯。對此,學校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要以此為出發點,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和正確的學生生活態度和習慣,始終以學習為核心,素質自身綜合素質水平。
4.建立誠信、道德、法律三位一體的教育機制
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依靠學習的規章制度和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的高低,同時也要與社會的法律規范、法律強制約束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誠信教育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統一,才能保證大學生誠信教育價值的實現。因此,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學校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學生誠實守信的人生觀,另一方面要積極宣傳、普及我國基本的法律知識,讓學生意識到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積極矯正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做社會有用之人,勇做社會發展建設之棟梁。此外,學校還要積極把握大學生誠信心理的變化動態,對其心理進行積極的干預和預防,力爭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學生在誠信教育方面出現的不良問題。
三、實現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價值的途徑
1.開設大學生誠信教育課程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誠信考評機制不夠完善,缺乏一套完整的扼制和處罰不誠信言行的尺度,沒有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嚴格管理制度,抑或有了規章制度,高校并沒有做到“有法必究,有章必執”。誠信教育課程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最佳途徑和模塊。對此,國家教育部和學校有關部門要積極調研本校學生在誠信方面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相應的誠信教育課程,并設置一定的學時數和規定相應的學分,并計入學生能否大學畢業的基本評價指標和硬性要求。
2.組織各種實踐活動,體驗誠信教育成果
充分發揮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價值,必須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當中,只有親身體會才能取得優異的成果。高等學校有關部門要創造良好的信用校園環境,以誠信為本,將誠信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結合起來,積極舉報各種講座、體育活動、知識競賽、社會體驗等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其中,來感受誠信教育的價值和潛在力量。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大學生對誠信教育價值的重要性認識和理解,進而轉化為大學生進行自覺誠信、自律誠信的實踐體驗能力。同時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做好表率,通過自身的誠信行為去取信于學生,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誠信航標。
3.建立大學生誠信教育評價與懲罰機制
多數高校還未能有效地建議起誠信教育的評價機制,大學生在校期間只接受學校單向的教育,對于在校的一些誠信與不誠信行為并未受到客觀的評價,失信行為所帶來的利益遠大于守信行為帶來的利益的錯誤觀念,長此以往,致使大學生的價值觀扭曲,養成錯誤的誠信觀念。因此,在校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機制,真實、全面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充分發揮誠信檔案的作用。對違法學校有關規定的大學生要依據相關規章制度,依法依規進行批評、教育、警告、處分,對個別違反國家法律,造成惡劣影響的不良事件要移送司法機關,進行依法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完整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才能保證誠信教育價值的發揮和誠信教育效果的提高。
四、結論
我國高等學校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首先要充分認識誠信教育的積極價值,做誠實守信的大學生,成為社會效仿的榜樣;繼承傳統優秀誠信觀,樹立正確的現代大學生誠信觀。學校應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誠信體系和觀念,通過建立誠信、道德、法律三位一體的教育機制,建立大學生誠信教育懲罰機制,保證教育效果,組織各種實踐活動,體驗誠信教育成果,開設大學生誠信教育課程等途徑來提高和保證高等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徐 娟.高校輔導員實施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路徑選擇[J].黨史博采(理論),2013(6).
[2]莊洲鴻.新時期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探析[J].華章,2013(25).
[3]陳 珊.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及其對策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8).
(作者單位: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飛機維修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