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體育高職教育的發展,學生人數在不斷攀升,關注其心理健康特別是貧困生的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自我、情感、學習、人際交往四個方面分析了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成因,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期幫助他們戰勝困難、擺脫困擾,使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調適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職教育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然而,隨著高職院校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貧困生問題已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尤其是作為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成長環境的獨特性等,使之呈現出與一般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差異性,胡桂英(2006)的研究表明體育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普通院校學生,但在軀體化、強迫、人際交往、抑郁、敵對、偏執等維度上高于一般院校學生水平,應引起重視,且學校因素包括教師素養、學習環境和氛圍、學校管理方式、就業等;人際交往因素包括同學關系、社交技能、戀愛狀況等;學習因素包括學習基礎、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經濟狀況和變故等都能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這一群體特有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等問題以幫助其走出心理困境,順利完成學業、健康成長。
一、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
1.自我認知偏差
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一般都是從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長期的環境熏陶和運動訓練造就了他們堅韌的秉性,他們學會了堅強,他們知道唯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有一個好的前程。所以,絕大多數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上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韌勁。入學后,面對校園中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現象以及難以解決的經濟困難時,他們容易產生認知偏差進而形成心理沖突,降低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水平下降,影響自我判斷和決策,影響能力水平的發揮,甚至直接影響體育成績。
2.情感認知偏差
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尤其是異性的認可,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師生中樹立起較高的威信,完成目標。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由于受專業訓練的影響,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較其他專業更直截了當,但因經濟貧困,使他們不得不考慮更多,同時由于缺乏經驗和指導,一旦情感問題出現往往會引發或加劇其理想與現實的心理沖突。
3.學習認知偏差
作為體育高職院校學生,入學之前受專業訓練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是遠遠超過文化課學習的,入學時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入學成績偏低,同時由于人生目標模糊,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不好,其成績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的學生出現迷茫、苦悶、煩躁等現象,又因學習壓力、經濟壓力或就業壓力等幾方面的負擔,造成部分學生消極和心理不適應,日漸顯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4.人際交往上的認知偏差
貧困生的自尊心顯得尤為敏感,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去維護自尊,掩飾自卑,渴望交朋友但又不輕易地將內心的秘密透露給別人,常感到不被別人理解,介意別人的評價,拒絕別人的善意幫助。甚至有部分貧困生只在小圈子內交往,他們常將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對待矛盾和挫折更多的是選擇逃避,他們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不太愿意和他人進行心靈溝通,遇到困難時往往習慣于自己承受,常常游離于學校主流生活之外,從而加劇了他們內向、封閉、孤僻心理的形成。
二、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成因
1.客觀因素
(1)地域和經濟差異。貧困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地處農村、經濟收入低成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因經濟問題使其心理壓力較大。過大的心理壓力容易使貧困生產生焦慮、自卑、不合群、內心敏感和嫉妒等心理障礙,嚴重者還會導致厭學、厭世等心理疾病。農村大學生在城市化過程中面臨更多困惑,容易產生心理沖突,他們通常具有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和消極情緒。
(2)生活事件影響。生活事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緊張性事件,造成高校貧困生精神緊張的負面性生活事件主要有家庭貧困、天災、父母失業、疾病、學業壓力等。由于貧困生在面對負面性事件時不能及時調整好自己,從而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2.主觀因素
(1)自我認知。一是由于自身弱勢條件使之降低對自我的評價,形成認識偏差,滋生不平衡的心態。貧困生能否正確地對待自身貧困形成的原因,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現實生活中,一些貧困生將個人、家庭貧困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客觀條件所致,片面地認為自己之所以貧困是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 二是自我認知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有一定差距,容易造成部分貧困生挫折心理,也加劇了貧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它容易否定自我并影響一個人才能的挖掘,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無能時,他們往往消極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有時甚至導致個人意志消沉、行為失常,使整個人生帶著濃重的灰色調。
(2)應對方式。應對方式作為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面對應激性生活事件時,個體所采取的應對方式往往直接決定了其心理反應的狀態。成熟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起積極作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起消極作用。
三、體育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改善措施
針對體育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建立健全貧困生資助制度和管理體系,嚴格按照國務院專門下發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的要求,從制度上基本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努力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消除貧困生心理偏差,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改善和完善:
1.完善自我認知
對學生的內在自我完善,加強學生自我理解與分析,改變錯誤、扭曲的自我認知。以平常心和冷靜的思維來處理生活事件。
(1)針對其身心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學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學生自我認知失調,讓貧困生學會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學會接受自己,學會調節情緒,學習人際交往技巧等,從而形成較高水平的自我認知,以形成良性循環,消除貧困生的心理矛盾。
(2)加強心理咨詢工作,改進心理咨詢服務。加大心理健康活動宣傳,鼓勵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之在遇到困惑時能通過心理咨詢解決問題。如通過SCL-90心理量表等對其進行測試,及時了解自己在性格、氣質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方法和技術,解決自身一般性的心理問題。
(3)學校可以單獨設立貧困生管理辦公室,縮小工作的中間環節,主動保護貧困生的經濟隱私權;還可進行專門研究,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形成針對性強、效果好的心理咨詢方案,咨詢方案還可采用個別咨詢和小組咨詢相結合,尤其應發揮小組咨詢的特殊優勢。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人際互動,會使貧困大學生發現和自己相同處境的人不少,從不同的視角、立場去認識貧困,分享經驗與感受,降低其負面感受,通過積極參加各種勤工儉學、公益活動等體現其自身價值,找到自信、快樂和幸福。
2.加強情感管理
針對體育高職生自卑、焦慮、壓抑、挫折、逆反等情感認知偏差,可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調適,如采用轉移調節方法,根據自我要求,有意識地把自己已有的情緒轉移到另一方面上,使情緒得以緩解。有時候特別生氣就去操場上跑幾圈,當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時,就會感到精疲力竭,而氣惱心情就會基本平靜下來,郁積的怒氣也會消失一大半,另外,還可找朋友聊天、下棋、聽音樂、打球、觀賞一下自然景物等。合理發泄情緒方法,在適當的場合,采取適當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緒。適度的宣泄可以把不快的情緒釋放出來,使波動情緒趨于平靜,不過,情緒的宣泄要有節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時間場合,如,參加一些適當有益的活動使郁積的怒氣和不良情緒得到發泄,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緒就可以改變。暗示調節方法通過語言的刺激來糾正或改變人們的某種行動狀態或情緒狀態。此外,還有心理換位法或升華轉化法等。
3.規劃大學學習
貧困生的負面認知會導致對學習認知的偏差,因此可針對學生特點制定個人學習發展計劃。首先幫助其從宏觀上制定個人的生活發展計劃,明確自己學習的任務和目標。其次在微觀上應對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參加課內外的學習,根據自我職業取向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再次有的放矢,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
4.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幫助貧困學生形成一定的歸屬感,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人際關系的空間和環境。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構建起情感交流的紐帶,同時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舉辦新生入學適應、情緒情感管理、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專題講座,依托院校體育特色,利用其自有器材和場地,利用體院學生好動愛動、擅長實踐動手操作的特點,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幫助貧困生克服自卑、增強自信心,使其能發揮自身潛能。
參考文獻:
[1]胡桂英,許百華.關于體育高職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6(3):161—163.
[2]盧 穎.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2):61—63.
[3]黃 丹.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00—102.
(作者單位:湖南體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