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學界和社會其他各界對英語的“去高考化”現象熱議不斷,普遍支持對英語教育的“松綁”,強調要弱化英語教育,讓英語回歸其工具學科的本位。文章探討了這些改革理念的務實性特點,由此提出大學英語教育應該相應做出一些實質性轉型。
關鍵詞:英語教育;重新認識;大學英語;轉型
一、弱化對英語的要求和考核是一種教育解放
近來,英語的“去高考化”再一次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熱議,尤其是北京市教委正對2014年高考改革征詢意見,意圖降低英語權重,將英語改為社會化多次考試,由招生單位決定對英語成績的要求。這次改革動作超越以往,目的是真正讓英語回到“工具”學科的本質。對這門“工具”學科投入過大、要求過高實際上是對我國英語教育現實的一種扭曲。如今北京教委以相當具體的改革方案公開征求意見,是教育務實觀的充分體現,以官方姿態向英語教育開刀,其警示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值得我們肯定。
英語教育幾乎已“全民化”,從幼兒園開始學習英語就已經算是比較遲了,小學開設英語課也是教育部的要求,出發點是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具有國際人才素質。姑且不論這種要求的出發點是否科學和務實,才剛開始學母語的孩子,連寫個漢字都要老師去教,卻要同時學習一門英語,這對他們的母語學習肯定有影響,甚至英語的重要性還超出了漢語,就這樣,我們自己民族的語言就此甘拜下風,難怪學者們對此痛心疾首。
從務實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質是因材施教,激發不同學生的創造力。教育部在全國對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等英語教學做統一要求,參加統一的考試,達到統一的水平,這種“一刀切”的行政行為是對教育規律的一種忽視。教育不是工廠車間的流水線,不是要生產統一規格的產品。教育應該起到一種啟發作用,解放學生的大腦與思維,激發其潛力和創造力。就英語學習而言,不同的學生天賦和資質不同,有不少學生的語言天賦相對遜色,統一要求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即使他們在其他方面有才華,英語自信的喪失也會影響其他才能的發展。他們將來的發展目標也不同,有的在今后工作中根本不會用到這門語言,畢竟需要出國,需要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獲取先進技術的人仍然是少數,讓這些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這“莫須有”的內容上來,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是一種嚴重的浪費。
所以,我們弱化對英語的要求和考核實際上是一種教育的解放。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的英語教育就像一個“緊箍咒”,英語學習對許多人來說根本沒有快樂可言,剩下的只是痛苦和無奈。經過幾十年的英語普及教育,我們國家的英語熟練度竟然仍然排在44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及地區中的第29位,在亞洲地區排名僅高于泰國,倒數第二。 嘆息之余,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和改革。放手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改革是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案和機會。
二、英語教育的再認識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啟發
在當前對英語教育的務實改革探索中,大學英語教育更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更應該積極勇敢地向務實的方向邁進,崇尚自由學術精神的高等教育要還英語這門學科的本質面目。
(1)設立符合實際的最低英語學業要求。大學當然不能放棄英語教育,但大學是個自由的學術殿堂,賦予大學生足夠的學術自由權利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義務。所以,硬性地畫一條線,讓所有的學生都向這條線看齊,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因此,我們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設定一個最低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后,學生就可以選擇不再繼續學英語或為了自己的未來發展目標,繼續學習更高層次的英語課程。這樣可以解放那些對專業學習更感興趣的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到自己的興趣課程中去。學校和教師也可以集中資源投入到更高質量的英語教學中。
(2)賦予高校充分的英語教育自主權。全國大學英語考試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與實際脫節、名不副實的現狀遭到了眾多非議,且不利于大學生的個性培養,因此應該放棄全國統考的硬性指標,把英語教學的權限交給各個高校。我國有2000多所高校,各高校層次不一,每所高校中各專業也不同,應該允許高校根據學生的水平、學校定位、專業要求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英語要求,這樣才會保證因材施教。
(3)可以考慮將英語設為選修課。我們一直在強調英語只是一門“工具”學科,對這門“工具”學科設為必修課,還要完成4個學期的學習歷程,這大大超過所有專業必修課的學習時間和強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英語學習與其他專業課學習相比較,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且沒有取得我們的預期目標。大量的時間花在英語學習上,專業課反而被推到可有可無的地步,導致學生的創造力無法被激發,嚴重影響著我們學生的專業素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
(4)設立不同層次的英語課程,適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英語學習效率低下,以及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英語課程的單調、無創新、與實際嚴重脫節。學生在中學時代一直在學通用用途英語,到了大學仍然在學通用用途英語,他們看不到這樣的學習到底有什么實用價值。所以,大幅度縮減通用英語的學習,開設專門用途英語、學生用途英語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未來發展目標需求,這才是大學應該提供給學生的機會與空間。要搭建通用用途英語到專業英語、職業英語的橋梁,學生各取所需,獨立選擇,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英語這門“工具”學科也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英孚教育發布2012年英語熟練度報告[EB/OL].http://www.prnasia.com/story/70130-1.shtml,2012-10-30.
[2]北京市教育委員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EB/OL]. http://www.bjeea.cn/html/bjeeagg/2013/1021/50590.html,2013-10-21.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