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基百科建立之初曾立下“匯集人類所有知識”的豪言,但現在它似乎遇到了一些挑戰。自2007年以來,為英文版維基百科服務的志愿者人數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還要多,并且還在持續縮減,而剩下的那些人似乎無力解決阻礙其成為高質量百科全書的種種問題,其中包括內容覆蓋面的均勻與否以及質量等問題。
維基百科的運營方式是如此與眾不同。首先,運營它的不是一家部門分明的公司,而是一批“群龍無首”的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在工作中往往還會選擇匿名;其次,這家網站也很少為吸引訪客而嘗試新花樣,實際上它在過去十年間幾無變化。
這使得維基百科的諸多問題的源頭并不難搞清楚:運營網站的志愿者隊伍如今更顯松散,并且據估計有90%都是男性,運營操作中的官僚文化和社區氛圍則將有望擴大維基百科參與度和知識覆蓋面的新人們排斥在外。
鐵打的營盤,流地飛快的新人
維基百科網站的內容控制權始終掌握在被稱作維基人的社區手上,他們并沒有傳統的權力結構,但為條目的生成和維護開發了精細的工作流程和指導方針。他們唯一與等級制度沾邊的是選舉“管理員”小組,這些人被賦予了刪除文章或暫時封禁其他編輯的特權。(英文版維基百科上現有635名活躍的管理員。)
2005年底,光是英文版維基百科就有約75萬個條目,媒體報道和參與度的增加也使得該網站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著人們貢獻的新條目不斷增加,編輯們發現監管所有條目質量的任務變得困難起來。而由于維基百科逐漸升高的公眾形象和允許任何人匿名編輯的承諾,出現了很多屬于蓄意破壞行為的條目更新,一些誹謗內容的不斷出現也引發了對眾籌模式的百科全書是否可行的嚴重質疑。
之后維基人做出了回應。最活躍的志愿者們聯手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編輯工具和極具官僚作風的審批程序來打擊惡意編輯行為。他們新開發的軟件可以讓編輯迅速查閱條目最近的變化,并且可以一鍵將其駁回或者向作者提出警告。他們還啟用了自動化“機器人”來推翻格式不當或很有可能是故意搞破壞的條目變化,同時向違規編輯發出警告。
嚴厲的新措施的確起了作用,搞破壞的行為得到了控制,惡作劇和詆毀事件也變得更少,維基百科重新穩定下來,內容覆蓋范圍和質量也持續上升。但那些更嚴厲的規則和隨之而來的多疑氛圍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它們不知不覺地降低了社區參與度,給維基百科帶來了一直持續到今天的麻煩。
剛加入維基百科的新人們難免會在剛開始的編輯中發生錯誤,但是只求高效不求人情味的編輯機器壓垮了他們,剝奪了最起碼的樂趣,這讓新人留下的概率大大降低。英文版維基百科的活躍編輯數量在2007年一度達到5.1萬以上的峰值,之后由于新人供應遭切斷,該數字一路下滑。在今年夏天,該網站的活躍編輯只有3.1萬。
曾供職于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支持維基百科的非營利組織)的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亞倫·哈爾法克(Aaron Halfaker)與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分析了維基百科的公共活動記錄,研究結果描繪出了一個受官僚主義統治的社區。自2007年新管控措施開始實施以來,新人編輯的內容被迅速刪除的概率穩步上升,同期,被自動化工具刪除的編輯條目比例也呈現增長。不出所料,數據還顯示新人在初次編輯條目兩個月后仍在為維基百科作貢獻的可能性也遠遠低于以前。
亡了羊,卻不讓補牢
201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理事蘇·加德納(Sue Gardner)希望可以通過改變維基百科的網站來扭轉編輯數量的下滑。他們的一個想法是引入“感謝”按鈕——效仿Facebook的“贊”按鈕。從5月開始,編輯們可以點擊該“感謝”按鈕來表達對其他人所做的良好貢獻的認可。
致力于為新人簡化編輯工作的產品經理史蒂芬·沃林(Steven Walling)指出,這是他們第一次獲得一個專門用于為個人編輯活動提供積極反饋的工具。沃林現在正在測試的一個想法是,為新人提供有關該做什么的建議并引導他們完成諸如修改文章的簡單任務,該舉是為了在新人違反規則之后給予他們時間去積累信心。
這些舉措看起來也許只是小變化,但維基媒體基金會要推動社區支持更大的調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曾經在改變文本編輯方式上所做的努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維基百科創立以來,編輯工作就一直需要使用“維基文本”——一種復雜的、會讓新手十分頭疼的標記語言。例如,維基百科有關美國的條目的第一句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經過多年的籌劃之后,維基媒體基金會終于推出了可視化編輯器(Visual Editor)——一個隱藏維基文本、提供“所見即所得”編輯功能的界面,基金會本來設想它能很快成為永久的編輯工具。
但在維基人社區里,認為簡化編輯流程是浪費時間的人不在少數。很多可視化編輯器的反對者并不認為它會給維基百科帶來幫助。“我并不覺得這是基金會要尋找的良方,”網站的高級管理員奧利弗·莫蘭(Oliver Moran)指出。跟一部分其他提出反對的維基人一樣,他也認為引入可視化編輯器等同于傲慢地放言維基文本將特定的人拒之門外。“看看像Twitter這樣的網站,”他說,“人們馬上就能熟練使用#、@這樣的符號。”他們對可視化編輯器的不滿很大程度上還因為它讓人感覺基金會熱衷于單方面改變這樣一個協作性質的項目。
維基媒體基金會將可視化編輯器設為默認條目編輯方式的決定引起了維基人的反感,后者也抱怨該工具存在著漏洞。9月,編輯社區的一項調查總結道,新的編輯界面應當默認隱藏。基金會一開始不同意,但一名由社區選出來的管理員對維基百科的代碼進行了更改,從而隱藏了可視化編輯器。基金會不得不作出讓步,這意味著該旨在幫助新人的旗艦級產品實際上對新人不可見,除非他們能找到相關賬號設置啟用該新界面。
被問到維基百科真正的問題是什么時,莫蘭稱是圍繞編著規則和指導方針形成的官僚文化,這些規則和指引多年來已經變得非常復雜,光是解釋中立觀點(維基百科的五大基本原則之一)方針的頁面就含有近五千字,而且有些規則明明已經顯得太嚴厲、太不人性化,卻依然沒能及時改變。不過無論官僚主義在維基百科的這場陣痛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任何想要整頓它的努力都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而且這樣的整頓必須要由維基人自己來發起,而最活躍的那些志愿者已變得依賴于它們。
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對于維基百科將陷入頹勢的說法嗤之以鼻。但他也認為,要是不能涌入更多興趣廣泛、側重點各自不同的新編輯,維基百科就無法取得顯著的改善。該網站在技術類內容上相當豐富,但在人文類內容上則不盡如人意。他希望可視化編輯器能夠幫助實現志愿者社區的多樣化,吸引與現有編輯相似但又擁有技術以外興趣的人群——他稱之為“不是計算機極客的極客”。不過他也承認自己擔心簡化維基百科的編輯工作會等同于承認該項目對非計算機極客沒有吸引力。
依舊是最好的百科全書
實際上,大的文化趨勢很可能會加大維基百科吸引廣大公眾參與的難度。紐約大學互動電子傳播研究所教授、維基媒體基金會顧問克雷·舍基(Clay Shirky)指出,商業網站已經走上了中央舞臺,網絡生活已經遷離維基百科這種開放自治的眾籌社區。
舍基非常支持過去十年頗受歡迎的一個理念:互聯網鼓勵陌生人聯合起來完成傳統組織無法完成的事情。維基百科就是這一理念的有力例證。但是如今的互聯網為Facebook、Twitter這樣的網站所主導,這些網站上的人們專注于維護個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信息流。除了在大型多人線上游戲等特定場景之外,能共享虛擬空間的機會少之又少。在舍基看來,人們會越來越難以理解要如何為維基百科或者類似的項目做貢獻以及為什么要做出貢獻。“Facebook是當下最大的參與式文化,但它們的參與模式截然不同。它是基于聚合的而非基于協作的。”舍基說。
加德納贊同當今的網絡不利于自我組織的集體努力,她將其比作失去了公園的城市。“我們將越來越多地時間花在了越來越少的不斷壯大的商業網站上。”她說,“我們在網上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她認為即便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維基百科依舊會是網絡上不會消失的少數“公園”之一。
她說的對,維基百科不會消失。維基媒體基金會每年為它籌集的運營資金已經從400萬美元增至4500萬美元。由于維基百科并沒有什么競爭對手,開發者們將繼續開發將其內容視作權威事實的服務,普通人也將繼續依賴維基百科獲取信息。
不過它也許無法逼近其匯集人類所有知識的崇高目標。維基百科的社區創造出了人類文明史上獨有的系統和資源,它證明了它可以媲美甚至摧毀百科全書的傳統編撰方式,但這個社區也制造出了障礙,讓新人難以順利完成工作,也許我們不應該奢望一群互聯網上的陌生人會真正地將知識大眾化。今天的維基百科,縱然存在著質量問題,也無力展現世界的多樣性,但仍可能是我們能獲得的最好的百科全書。(參考文獻:MIT TechnologyReview, The Decline of Wikipedia.文章題圖:foroconsultivo.org.。來源: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