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和批評學生是教師日常工作中難以避免的兩種行為,這兩種行為都存在著極大的危險性。批評的危險和危害往往成為我們的共識,而贊揚的危險卻常常被我們所忽視。事實上,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注意表揚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或學生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對一個孩子或學生說“你是一個好孩子(好學生)”“你做得很棒”這樣的話語,這都屬于評價式贊揚。贊揚是有一個過程的,并包括了具有因果關系和先后順序的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們對孩子說的夸獎他的話,另一部分是孩子或學生聽了我們的話以后在心里對自己說的話。評價式贊揚暗含著對地位的霸占,贊揚者變成了評價者。它占據了審判席,宣稱自己有特別的能力。一旦贊揚沒有說中學生當時的感受或者他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那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不但你失去了公信力,學生對老師所表現出的真誠也產生了懷疑。
評價式贊揚會造成學生的焦慮,學生會有一定的壓力。你認為我是好學生,可我自己不這么認為;你認為我很棒,可我自己不這么認為,我離你所說的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他就會產生焦慮和壓力。評價式贊揚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如果沒有人評價他就覺得學習和做事沒有了動力。老師會成為他尋求認可的源泉。他會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渴望,并確立自己的價值,別人必須時時告訴他,他的價值何在。一旦沒有這種認可和這種告知,這樣的學生就顯得無所事事,漫無目的或者說學習懈怠沒有了進取心。
贊揚學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確表明,對于他的努力、幫助、改變和成績,我們有哪些喜歡和欣賞。然后學生會從我們的話中得出相關的結論。當我們感激而現實地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和我們的感受時,學生對自己的結論就會是積極的。對于教師而言,在贊揚學生時,需要描述具體的學習或做事的行為,而不是評價學生本人的個性品質,并且要盡量避免用形容詞贊揚一個學生的個性品質,把評價留給孩子自己去做。因此,教師要學會創造性的贊揚,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做事或人生態度。
二、批評學生要把握度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沒有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
馬克·吐溫為什么最后會氣憤?不僅沒有捐錢反而偷錢呢?顯然是牧師講得太久了!牧師的話無論如何動聽感人,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個不停,再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惡。
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犯過如牧師一樣的錯誤呢?在批評了一次、兩次之后,還覺得不夠,為了確保他能夠記住并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于是又“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為他講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的原因,好像只有這樣才盡到了我們應盡的責任。其實在渾然不覺中學生的心理已由最初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內疚發展到對你反復啰唆地批評的憤怒。他不是憤怒你不該批評他所犯的錯誤,甚至在你第一次批評他時他還曾下決心以后好好表現,讓你不再為他生氣了。然而,當學生發現你根本不相信他能記住你的批評,你對他根本不信任時,他會堅信你根本不是幫他改進錯誤的人,相反他會認為你簡直是一個十足的無法容忍任何錯誤的惡魔。
所以,教師應該切記: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錯事,重復同樣的批評。比如有一個學生上課總是調皮搗蛋,不認真聽講,還影響他人,所有的老師都用同樣的方式批評他。時間長了批評就不管用。因此,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復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這樣學生就不會有厭煩心理,反抗心理也會隨之減弱。
三、警惕歸因偏差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學生,老師們都有可能存在兩種歸因偏差。
第一種偏差是教師容易把學生出現的問題歸結于學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師方面的因素。對學生成績下滑的問題行為進行歸因分析時,我們往往是歸結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性格甚至家庭,而很少認為與教師的態度和教學方法有關,可是學生們卻認為與教師的行為有關系的。這一類歸因偏差的問題就在于把責任推給了學生,在教育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教育者應盡的責任。
第二種歸因偏差是教師對優秀生和“問題學生”的歸因不一樣。當優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績時,教師往往歸結為能力、品質等內部因素;而當我們眼中的“問題學生”同樣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績時,卻往往被我們歸結為任務簡單,碰上了好運氣等外部因素。相反,當優秀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往往歸結為外部因素;而“問題學生”出現問題時卻被歸結于內部因素。這一類歸因偏差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他們即使表現出一些好的行為也難于得到教師的準確評價,倘若表現不佳,則被看做是無可救藥了。歸因偏差的危害如此之大,作為教師,應當了解歸因偏差的原因,在進行歸因時要慎重再慎重,考慮再考慮。
總之,對教師而言,無論是對學生的表揚還是批評都應該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