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有計算機網絡課程學習模式有所不足,而中職學生的工學結合主要方式為頂崗實習,但因種種原因無法達到提高學生技能的目的。筆者認為將“工學結合”引入到課程學習模式中,對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在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環境中訓練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工作能力。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網絡課程;工學結合;學習模式
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在南京下關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我校”)開設多年,課程設置較為合理,也為社會輸送了不少的人才,但從學生實際的學習工作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來看,仍有不足。
一、專業現狀
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的設置側重于學科理論性和系統性建設。近年來也逐漸重視實踐性環節,設置理實一體的教學環境。但只是針對本門課程本次課時的幾個知識點,整體課程關聯性不強。學生得到的只是知識,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工作能力。這也是大多數企業對職業教育不滿的主要原因,企業需要的是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基礎工作經驗的人,而不是一個需要再培訓的半成品。
二、“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與現狀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指企業與學校互相合作,將兩者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使課堂教學和企業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將學習與工作合并貫穿于教學始終。從德國的“雙元制”,美國、加拿大的“CBE”等模式來看,都是立足于教學,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同時又能在企業工作實習中獲得實踐的機會。讓學校教育緊貼企業需求,為社會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
而我國現階段中職生的“工學結合”模式主要是企業頂崗實習,一般為一學年,而且安排在畢業前進行,是以就業為目的的在崗培訓。這種“工學結合”模式的優勢在于既讓學生與企業崗位“無縫”對接,緩沖畢業時由學生向社會人轉變所帶來的角色沖突,也讓企業認真觀察、挑選能為企業發展做貢獻的合格員工。但這種模式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①企業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學校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學生在頂崗實習時,實習過程不易監控,勞動時間長,工作量重,沒有多余的學習時間。②實習崗位單一,純粹把學生當勞動力使用,學生根本無法深入了解設備安裝操作工序流程、設備原理、維修方法、企業常規管理知識等,很多時候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無法與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相聯系。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工學結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想改變上述現狀中的弊端,做到學以致用,需改進學習模式,在課程中引入“工學結合”學習模式,使學校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企業也不需為新員工專門進行崗前培訓,來之能用,為企業節約成本,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在現行“2+1”模式(從2013屆開始,實行“2.5+
0.5”)的基礎上,對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能夠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能力),以校內的實訓為主,并輔以企業短期實踐調研與學習,雙管齊下,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并根據企業需求調整課程。
每個學期對專業的訓練都有一個側重點,每個學期的專業課程應有一定的關聯性,以便打包整合。并且壓縮課堂內的理論課時,在學期中安排一個或多個星期,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主,讓學生完成綜合性學習任務。
1.專業課程模塊設置
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中西文錄入等信息基礎課程,整合成職業基礎課,并在學期結束前安排一周實訓任務。任務主題為文檔編制。例:某網絡公司為我校信息中心招標、建設相關文字材料,包括招標書、設備采購報表、項目安裝計劃書、項目介紹演示文稿、設備使用說明書等。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利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文檔的制作。并做出匯報,主要鍛煉學生的文檔編制能力、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學期開設計算機組維、計算機網絡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整合成職業基本技術課程,并在學期結束前安排一周實訓任務。任務主題為計算機軟硬件的安裝、網絡的鋪設與連接。例:學校多媒體計算機機房采購與建設,包括招標書、設備采購清單、計算機軟硬件的安裝、網絡的鋪設與連接。學生自由編組,每組四人,以所學知識完成計算機軟硬件組裝與簡單網絡連接,主要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第三、四學期開設網絡設計與管理、常用工具軟件、計算機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網絡操作系統、網絡技術、網絡數據庫應用與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等專業實踐課程,整合成職業技能及訓練課程。每學期結束時以綜合工作任務為準,安排1~2周的實訓。例:企業園區網絡的建設,包括項目設計書、園區網絡綜合布線、企業綜合站點建設等。學生三人一組,完成上述項目,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而在校的最后一個學期(現在校的2012屆仍為在校四學期,則為第四學期的最后兩個月)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主,管理模式向企業看齊,與企業進行對接。首先是作息時間不再按45分鐘一節課,而是以工作任務來決定休息時間,并統一著裝,嚴格遵守企業操作流程。其次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訓練,讓他們獨立自主地進行工作。實現“上課如上班”“教室如工廠”的“教學做”一體化,以保證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提升。
2.學習環境與實訓基地建設
計算機網絡課程“工學結合”學習模式所需的教學媒體和環境,從工位、流程到學生實訓時典型工作任務都應以企業的工作環境作為參照。所以,高仿真的校內實訓基地具有重要意義。這個實訓基地的設備不應盲目追求高端化,應與課程建設相配套,并特別注意“學習崗位”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也可為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從而加強了與企業的親密關系。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企業參與教學
“工學結合”學習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將中職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要求我們的老師不僅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實際操作能力。可我們的老師幾乎沒在企業中鍛煉過,無實踐經驗,動手能力也相對較差,難以指導好學生,就會使教學效果打折扣,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首先要走出去,讓更多的專業教師到企業去頂崗實踐,這樣不僅教師的實踐技能得到強化,其專業知識也會有長足的進步,由“雙證”型教師真正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其次應請進來,不僅讓企業為學生的頂崗實習提供崗位,也要讓企業參與學校的管理,讓企業的技術骨干成為學校的外聘專家,對學生進行指導。也要讓這些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以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并參與課程的設置、實訓工作任務的選定、實操評價標準的評定。這樣不僅解決學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技能教學的“瓶頸”問題,又能滿足用人單位崗位用工需求,學生一到崗位,就能為企業出力,而企業在嘗到甜頭后,又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形成良性循環,使學校、學生、用人單位三方都得利。
通過課程的整合,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高素質的專業,教師的針對性教學以及相關對口企業的大力支持下,計算機網絡課程“工學結合”學習模式一定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也能為學校與用人單位不斷地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相信隨著這一學習模式的不斷完善,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一定能為社會輸送更多技能強、適應性好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南京下關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