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常年在東南亞潮濕溫熱氣候里生活的國際友人,不辭山長水遠來到祖國最為干旱貧窮的隴西山區,自掏腰包捐錢捐物,為村民興建起一口口積蓄雨水的“母親水窖”,在改善貧困家庭生活困境和衛生狀況的基礎上,改變一個家庭的生活和命運。
迄今為止,“母親水窖”這個公益項目已經延續了十三年,在馬來西亞企業家、完美公司總裁胡瑞連先生帶領下,不斷有馬來西亞友人對這個項目進行回訪并注入新鮮的血液。
守望相助的公益傳統
華人自古以來就有守望相助的傳統,在馬來西亞華人圈這種文化更顯強烈。
“馬來西亞的華人大多是近現代的移民。大家都是遠渡重洋離鄉背井的同鄉,情感上的歸屬感和在外鄉勢單力薄的情況,使得他們長期以來培育出一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和“多多益善,少少不嫌”的全民公益的精神。長年來形成了一種傳統:不論是紅白事,只要一方有事,八方都會來支持。這是早年華人會館幫助有難鄉親的一種形式,后來延續到救災、教育等其它領域,使得華人之間更加團結緊密。”《亞太清華總裁工商聯合會》編務顧問、馬來西亞報界著名政治評論員黃金城先生這次也隨團來甘肅,他在分析馬來西亞華人的公益文化時認為,移民特性讓守望相助更加濃烈,這也是后來形成行會的重要原因。
全民參與的公益行動培養起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公益氛圍,并慢慢地演變成一種參與門檻低、全民皆可的社會公益模型。過去,當地為了興辦南洋大學發起“一人一元錢運動”,后來成為了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公益慈善的樣板。
自下往上的公益氛圍
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大力氣去發動公眾參與呢?馬來西亞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執行長陳亞才說,發動全民參與,不僅僅是為了籌款,更是為了形成一個全民公益的氛圍,讓人們在這種氛圍中培養公益慈善習慣,把慈善和公益與自己的生活相關聯起來,使得慈善變成一種自生力量。
完美公司總裁胡瑞連介紹說,在馬來西亞慈善的意識是從娃娃抓起的,家長會給孩子一個儲蓄罐,在遇到需要慈善捐助的時候,就鼓勵孩子們把存下的零用錢拿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次甘肅母親水窖的回訪,胡瑞連等都帶來了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實地走訪缺水地區百姓的生活,從而切身體會到參與公益事業的意義。
公益改變人生
強烈的慈善氛圍、多樣的體驗方式,不僅只是培養人的慈善之心,更重要的是給人生帶來的改變。在“母親水窖”的回訪過程中就有一個生動的事例:胡瑞連在清華總裁班的同學何潔娥女士,帶上自己18歲的兒子同往甘肅“母親水窖”。青春期的兒子有點“離經叛道”,花錢大手大腳,不服父母管教,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何潔娥一直很發愁。在回訪過程中,何潔娥的兒子之前一直沉默不言,有天突然跟何潔娥說:“媽媽,你給我兩千塊錢吧,要不借我也行。”何潔娥聽到這個氣不打一處來,“平時花錢也就算了,到了甘肅這地方你還要錢花在哪啊?”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兒子委屈地說:“我也想捐兩口水窖。”事后據何潔娥說兒子回家后叛逆乖張的性格也大有好轉,花錢也開始有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