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11月12日落幕并發布公報。中國商界領袖、著名企業家們紛紛喜讀公報,深感中國新一輪改革者春風撲面而來。諸如中國經濟轉型、市場決定性作用、企業家與政府的關系、政府職能的轉變、非公經濟地位的提升、民營企業家的地位及產權保護等等方面,讓民營企業家們感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民營企業的又一個春天”。他們以不同方式和角度,闡述了他們的心聲:
柳傳志
聯想控股集團董事長
透明公平的競爭環境
是所有企業福音
讓市場充分發揮決定性作用是說政府只負責制定規則,大家通過“賽馬”識別“好馬”,規則公開公正透明,政府少用審批手段,給企業發展創造一個非常透明、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這對中國所有的企業都是福音。
另外,對于土地問題的表述,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潛在動力,涉及房地產領域和農民權益問題。公報中還提到了跟國際的接軌,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的問題,這都與公司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對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購買國外資源和國外技術帶來很大的方便。
李東生
TCL集團董事長
中國家電產業沒有保護
但最早實現全球領先
李克強總理提倡市場化主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承認國企和民企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因為依靠行政力量鞏固國企壟斷地位,是在保護沒有效率的企業。鼓勵市場化,就是營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有競爭力的企業不用保護,中國家電產業是最早不受保護,也是最早實現全球領先的。
改革要像運行中的電腦一樣保持進行狀態。但改革也要重視短期目標的實現,完成一個個短期目標,改革才有力量長期持續。
張之君
貴州百強集團董事長
讓民營經濟
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好消息不應只來自單純的民營經濟相關政策措施和提升地位的提法,“將民營經濟發展融合在國家發展的戰略中去,這才是關鍵”。
近期有媒體對數十位企業家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2%的企業家表示中國在經濟上應告別舊增長模式,啟動實質性改革;73%的企業家認為中國原有的的改革紅利已經用完了,應啟動新的改革政策;在國企改革問題中,91%的企業家認為打破行政壟斷、放開民間準入為首要任務;91%企業家堅信私有產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任志強
華遠地產董事長
保護財產權
同時還應該注重保護人權
近日,任志強在騰訊微博粉絲交流會中表達了他對《決定》的解讀。任志強認為隨著“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從長遠看,會增加住房需求,對房價產生影響。人口是增加住房需求的重要條件之一,家庭分裂速度決定著住房的數量。德國1976年7300萬人口,1900萬個家庭,到了2010年8100萬人口,變成了4000多萬個家庭。住房需求增加了一倍。中國也同樣,隨著人口和老齡化的變化,住房需求只會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都不夠。
對于大家所關心的房產稅問題,任志強表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從來沒提過房產稅的立法問題,而是有過1986年的房產稅暫行條例。這次三中全會提出來的是房地產稅,不僅僅是地面上的房子,也包括土地的稅費問題。如果允許了集體土地進入城鄉一體化的市場,那么這一部分土地也涉及到納稅的問題。絕不會是城市的土地交房地產稅而農村、集體的土地不交房地產稅。這是一個新的稅種,要進行立法。最讓外界關注的是,任志強還在微博中提出了新聞言論自由對社會監督的重要性。他說:“決定中沒有在建立法治與民主中鼓勵與保護新聞和言論的自由,無疑缺少了社會監督的必要工具和條件。無助于發揮全社會的力量來促進和協助改革。”他還呼吁注重人權的保護,提出疑問說:“當保護財產權利的同時,似乎還應注重于人權的保護。如遷徙的權利,包括城鄉一體化中農民身份與地位的轉換。”
王健林
萬達集團董事長
土地財政的
路子不能再走了
讓我驚喜的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關于市場作用。過去的提法是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或者叫重要作用,這次提出了市場在經濟地位當中、經濟生活當中、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個新的提法,讓市場說了算。第二個方面是關于民營經濟的地位。過去民營經濟雖然有“兩個毫不動搖”,但是毫不動搖還有前提:公有制要為主體。這次講的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經濟基礎。我覺得這兩個是放在一個平等地位上來提的,這是創新。
關于房地產,這次公報除了提出加快保障房建設以外,沒有提到更多的房地產調控,這是可喜的。中國目前房地產市場,除了北上廣深杭州南京等十個八個城市外,房子已經非常難賣,兩年后已經無需調控,消化存量土地就需要時間,土地財政的路子已經走不下去了,需要改革。中國房地產市場有泡沫,但還沒有到馬上要破裂的程度。相信這一屆中央有智慧平衡這個問題。但減少賣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不然“子孫后代的事就很難辦”。
比較遺憾的是,在現有的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沒有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胡季強
康恩貝集團董事長
深化改革關鍵
在推進法治化和民主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繼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市場經濟以來,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深化改革,中國前景必將光明。關健在于:一、如何切實推進黨和國家的法治化和民主化,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二、如何界定好政府和市場的角色,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上起更好作用;三、如何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平的、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窮人不再窮;四、如何真正從憲法和法律上同等保護公民和企業財產權,確保市場主體公平平等參與市場競爭,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