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唐代杜牧寫的《赤壁》詩。其中的“東風”交代得比較模糊,但末句顯然使用了《三國演義》里的典故——諸葛亮將《銅雀臺賦》中的“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改成了“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以此激怒周瑜。可見小杜是站在文藝家的角度認可了孔明的“借東風”。
正史上并無“借東風”這個橋段,在整個赤壁之戰中,孔明僅僅做了一回說客而已,然后就隨軍回到了劉備身邊。我選擇該橋段,是想借此闡述一個目前各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施政瓶頸,即受制于能力的高低、可支配實力的大小,也就是權術中的“實力原則”。
所謂“實力”,無非軟硬兩種,軟實力指綜合實力,如學識、修養、決策能力、文化、品牌影響力等;硬實力則是指可支配實力,如經濟、科技等,二者相輔相成。歐美學者把“實力原則”的實現過程描述為“不擇手段”,其價值觀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先秦法家韓非子也提出過同樣的原則,曰“積極之術”,則比較符合當下,我將其稱之為“施政前提”和“發展之道”。
實力原則取決于能力因素
孔明“借東風”——裝神弄鬼。這是我杜撰的歇后語。實際上,以周瑜之才智,當然不會輕易相信孔明故弄玄虛。
可為什么周瑜偏偏就信了呢?小說作者為我們做了解讀——在借東風之前,孔明舌戰群儒和草船借箭。孔明一介儒生,劉備又逢新敗,其個人能力及集團實力,是受到東吳君臣所質疑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憑什么”?通過舌戰群儒,孔明出色地解決了“憑什么”的問題;通過草船借箭,亦彰顯了個人的能力。還應該注意的是,他一方面不停地在魯肅面前抱怨周瑜如何如何的不能相容,一方面又全力施為,這在權術中,就叫做“倒言反是”。
孔明的能力,是自我修為的結果,是出眾的;孔明及其所代表的劉備集團的實力,也是通過他的一系列能力表現所顯示出來的。周瑜初見孔明時,并未把他當盤菜,隨著其能力與實力慢慢顯現,周瑜真的信了。小說中,周瑜所病者,東風也。孔明來訪,為其“診治”,提出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藥方,并要周瑜筑“七星壇”備用云云。周瑜的表現如何呢?先是“大驚”,而后虛心請教,再而后“聞言大喜,矍然而起”。
試想一下,如果孔明無能,不彰顯實力在先,周瑜怎么可能相信他會“奇門遁甲、呼風喚雨”?在這個橋段里,孔明基本完成了軟、硬兩種實力的展示,巧用天時,神機妙算,都是個人綜合能力,而“借東風”,則是可支配的硬實力了。難怪周瑜贊他“真神人也”!
現實官場中,可支配的硬實力比軟實力重要得多,譬如一個領導或班子的能力強,但財政上羞澀,怎么辦?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怎么建學校、幼兒園、敬老院?沒有錢,怎么蓋職工之家、公租房、安置房、廉租房?沒有錢,怎么開展文化建設?
領導或班子的能力可以在決策中產生作用,其作用或效果往往是后續的,一旦產生正面作用或效果,即可轉化為硬實力。手邊上,有一現成例子,2012年,湖南省長沙縣完成可支配財政收入150多億元,躍居全國百強縣第13位。該縣的廉租房,每平米每月租金僅需一元人民幣,而幼兒園、敬老院及各種文娛設施,幾乎都是對群眾免費開放的,若無縣級財政的實力支撐,如何做得到?他們有這樣的膽識和氣魄,一方面是因為上級領導的正確決策,另一方面也是縣委縣政府的執行及創新能力,由于有了軟實力的奠基,從而快速完成雄厚的可支配財政的積累。有了硬實力,許多發展的瓶頸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決策層甘當“看攤型”官員的話,守住這些錢,未必就不是政績。但該縣沒有做守財奴,而是憑借寬裕的財政,積極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積極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特別是堅持每年將新增財政的百分之八十用于改善民生這個決策,就很不容易。
領導人的能力轉化為區域實力,百姓認可的固然是可支配實力給他們所帶來的實惠,但群眾的滿意指數,恰恰是對領導班子能力的最好贊美。正如周瑜一樣,其未必就欽佩孔明的能力,卻樂見孔明具有支配東風的實力,他的“病”瞬間好了,正是對孔明個人能力的一種肯定。
實力原則中的積極因素
回到小說中,孔明“借”來了東風,幫周瑜打贏了赤壁之戰,還預設了前提,如囑付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為他的提前離開創造了條件。同時,他還預知了事態發展走向,早早地為自己設計了退路。
可支配實力被他支配得淋漓盡致。當周瑜下令捕殺孔明,徐盛從江內出發、丁奉從旱路包抄時,孔明早跑得沒影了。權術理論中“人力盡而功名立”,說的就是“實力原則”中的積極因素。
作為地方領導實體,當能力與實力皆具備或者缺乏能力但具備實力的時候,都應該把實力作為施政的前提,全力施為,謀發展之道。可支配實力是死的,而人卻是活的。比如可支配財政完成積累以后,要不要花?怎么花?花在哪兒?這些因素都涉及到領導實體在施政過程中或積極或消極的瓶頸。
如果說“要不要做”是領導決策問題的話,那么,“怎么去做”就是“實力原則”中的積極因素了。孔明借東風純屬自告奮勇,沒有人給他下死任務;怎么去借,借到后怎么辦?就需要積極謀劃了。施政,如同打牌,摸到一副好牌,是硬實力,積極地去記牌打牌,才能確保牌局可贏。
實力原則中的凝聚力
孔明借東風之所以成功,得益于自己的努力、周瑜的支持和魯肅的配合;孔明能夠順利逃跑,則得益于周瑜團隊的集體實力不足,起碼是集體智慧存在瓶頸。在小說里,周瑜的形象就是剛愎自用和小肚雞腸,如有意無意排擠程普、傲視魯肅、嫉妒孔明等,典型的例子就是病于東風,卻不與魯肅商量。
這種性格的領導在現實官場并不少見,所謂“其心難知,喜怒難中”。其個人能力越強,越容易削弱整個班子的實力。小說里的周瑜確實不是個打牌的好手,他不懂得團隊需要配合的道理,必要時拆散自己的牌送走搭檔,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領導實力的體現,不在于他有多能,而在于他的凝聚力,可將社會需求、實力匹配、興趣愛好等原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才不至于割裂。如果周瑜意識到了并做到了這一點,諸葛亮長四條腿也跑不脫。
從借東風說權術中的實力原則,著重于如何打破施政瓶頸,匯總而言,也就兩句話:一,學習孔明,依據別人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這個前提,進行科學決策,積累硬實力。這里的“別人”,指的是黨和人民的利益;二,學習孔明,積極依托可支配實力,謀求效能的最大化,達到終結目標。什么是當下的終結目標?將GDP政府轉化為純粹意義上的民生政府,就是最大的終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