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一個月了,徽商銀行客服說網銀系統升級還沒升完,搞得我都無法在網上購物支付。”身在安徽的王先生7月10日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他告訴記者,單位工資卡開設在徽商銀行,為了方便就開通了徽商銀行的網銀。“這是我們本地的銀行嘛,聽財務說是‘上面’的要求,要把工資卡開這里,不然我才不會選它,耽誤事。”
他所說的“上面”,其實意指行政指令。
徽商銀行雖然自稱為股份制銀行,但其行政成分很濃,如今隨著新董事長李宏鳴的入主,行政味更加濃厚。《投資者報》記者按年報披露的電話電聯徽商銀行,但無人接聽。
行政味道更濃
早在6月初,安徽宿州不少當地人就開始私下打聽該市市委書記李宏鳴的去留,半個月后,事情得見明朗。6月14日當地政府正式宣布李宏鳴不再擔任宿州市委書記相關職務,其去向指向徽商銀行。
在徽商銀行6月28日發布的《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決議》(下稱《決議》)第九條議案中赫然顯示《關于提名李宏鳴為徽商銀行第三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的議案》,驗證了此前李宏鳴將出任徽商銀行董事長的傳言。
在《決議》中,沒有看到原徽商銀行董事長王曉昕的名字,據此推測,其應已卸任。
李宏鳴的到來被外界解讀為,為H股上市備戰,同時,徽商銀行的行政味道也更濃了。
在中國銀行和國外很大的一個區別是,其性質為國有,領導的任命多為行政指令,即便參照《公司法》選舉,也不過是“走過場”,而且中國的“銀行家”都有行政級別。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徽商銀行屬于正廳級,對原就是正廳級別的李宏鳴來說,此次變動應為平調。
而李宏鳴從未有金融從業經歷。資料顯示,現年56歲的李宏鳴第一個工作職位為安徽工學院團委副書記,后來在安徽省委政研室政調處任巡視員,此后一直在行政體制內發展,在調任徽商銀行前的職位是安徽宿州市委書記兼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宏鳴與前任董事長王曉昕相較,在專業性上偏弱,王曉昕在金融行業已經打拼多年,在任徽商銀行董事長之前,一直在建行體系內工作。
71億平臺貸壓力
城商行都是從過去的城市信用社轉變而來,與地方政府有緊密關系,行政色彩濃厚,徽商銀行也不例外,2009年行長被停職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2009年底徽商銀行在新公布的審議名單中,時任徽商銀行執行董事、行長李和并未進入新任董事候選名單。這意味著,李和將不再擔任行長職務。
此事當時引起廣泛爭議,時任徽商銀行獨立董事的吳曉求曾就此發出過質疑,認為任命或免職程序不符合中國銀監會頒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的相關規定——解聘高管層成員應由董事會2/3以上董事通過。而且這件事獨立董事事先也不知道。
行政色彩不僅在人事上體現,也在銀行經營中顯現弊端。
近年來由于地方政府平臺貸款風險的積聚,大中型銀行對平臺貸款開始持謹慎態度。為解決資金問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通過信托、集資等方式解決,控制城商行也成為必要方式。
徽商銀行2012年報顯示,前11大貸款客戶中,有8戶都是地方融資平臺,分別是安徽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合肥城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肥鑫城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合肥高新建設投資集團公司、銅陵市土地儲備發展中心、蕪湖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安徽省公路管理局,貸款共達71億。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想起曾經的城市信用社,過去的城信社之所以破產清算、重組,除了監管不力出現私挪公款情況外,貸款投在沒有回報的地方項目上也是原因之一。
未抓住擴張機遇
徽商銀行于2005年由安徽省內6家城商行和7家城信社合并組建,號稱“城商行領域第一家聯合重組的省級銀行”。
但這樣一家“重量級”銀行經營發展的腳步在同類銀行中卻略顯疲弱。
在2011年的城商行資產排名中,徽商銀行僅落后于已經上市的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但2012年被杭州銀行超越7.6億元,而2011年杭州銀行還落后徽商銀行近300億元。
而且在2012年一些重要經營指標也出現下滑,該行2012年資本充足率13.54%,下滑1.14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10.3%,下滑0.57個百分點,流動性比率35.17%,下滑1.14個百分點。
另外不良貸款率為0.58%,上升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反而下降,為405.99%,下滑了127.34個百分點。
徽商銀行還有一個說不出的“痛”。
在前幾年其他城商行瘋狂異地擴張時,徽商銀行卻持保守經營態度,直到目前,省外只有南京地區一家分行。像其他如杭州銀行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天津等地都開設了分支機構。
后來當徽商銀行想向外擴張時,監管層開始嚴守城商行異地擴張。今天中國銀行業依然靠規模發展,徽商銀行沒能抓住機遇,發展受限,成立之初的光環逐漸退去。其成立時,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吳曉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傳杰組成的豪華獨立董事陣容,已隨著成員的悉數離開而風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