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一位博士姑娘與一名交換生通過學校的BBS相識,迅速墮入情網。一年后,小伙歸期將至,信誓旦旦與她此生相守。然而異地相處了不久,小伙便通過微博給姑娘發來一條私信,提出分手。
姑娘耿耿于懷的并非分手本身,而是小伙的輕率態度。在她看來,情深義重的一段感情,如何能通過社交網站草草了結。小伙提出分手的途徑甚至讓姑娘懷疑,這份感情對他來說是否真的重要。
為何姑娘會將網戀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卻將網絡分手看做是天大的惡毒呢?
互聯網帶給生活一種全新的游戲方式。而人們面對互聯網時,還沒有像書信、電話一樣形成共通的使用規則。比如,一個人不愿在社交網站上公開宣揚自己戀愛的消息,另一個人則將此視為故意隱瞞;一個人將微博私信視為書信的替代方式,另一個人則只是作為日常閑談的工具。
于是,互聯網使用的偏差,在人類情感的交流中設下了埋伏。
那位姑娘分手之后,她操持起自己厭惡的微博,將好友關系改為悄悄關注,探察小伙的一舉一動。再后來,姑娘每天都溜進小伙的微博,偶爾還會用陌生的賬號留言,如此一來,難以釋懷的心情又加深了一層。
她希望跳出自己糾結的生活,于是在寫作中重新審視自己。她的畢業論文的題目竟然是——如何通過社交網站與前男友藕斷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