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休斯敦的萊斯大學沒有圍墻,幽靜的校園內,一棵棵粗壯高大的橡樹郁郁蔥蔥,龐大的樹冠交錯相連,形成一條條寬闊邃遠的綠色通道。
我撫摸著一棵棵粗壯的樹身,終于在樹蔭中找到了菜斯大學的至尊先人威廉·馬歇爾·萊斯的塑像。導游告訴我,萊斯先生有一句名言:一樹成材,十樹成柴!這也是萊斯大學的辦校宗旨。1891年,棉花巨富威廉·馬歇爾·萊斯捐資興建了這座學校。在這片325公頃的土地上,建校前生長著689棵橡樹,學校建成后,橡樹一棵未少!按當時的建校規模,當年至少可以招收1000名學生。可是,萊斯先生只允許招生689名。為什么?他說:“學生不能比樹多!”又補充道:“當然,從發展的眼光看,我們還可以招收一些新生,但前提是,必須將校園的橡樹栽植到飽和為止!這個飽和是科學栽植,是以橡樹最理想的發育成材空間為基準。只是必須得記住:無論到何時,學生不能比樹多!”于是,萊斯先生與大家一起,不間斷地在校園的空地上植樹。堅持植樹11年后,到1902年,校園內的橡樹便達到“飽和”狀態,共4890棵。萊斯下了死規定:校園內的橡樹必須保持4890棵,死一棵就得立馬補活一棵,而在校的學生數量永遠不得超過4890人!
時至今日,萊斯大學這座私立學校里的橡樹還是4890棵,學生也未擴招,僅4850人。
100年過去了,萊斯先生早已作古,然而萊斯大學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無人動搖、反對和改變原有的規定:學生不能比樹多。是啊,同樣的教學條件,一個教師教授10個學生與教授20個學生,其效果與質量顯然不同;10平方米面積內長1棵樹與10平方米面積內長10棵樹,那無疑是成材和成柴的不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