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關長江證券人事變動的新聞不絕于耳,最新消息是原湖北國資委主任楊澤柱已經赴長江證券擔任黨委書記,可能將接任胡運釗的董事長職務,同時總裁會被替換,或由民生證券總裁羅凌接任。
對此消息,《投資者報》記者向長江證券求證。長江證券只是表態(tài)稱,楊澤柱已經上任黨委書記,并沒有透露其他消息。
不過,歷史經驗上看,現任董事長胡運釗也是在接近60歲時進入長江證券,先擔任黨委書記,后在2010年成為董事長。
研究團隊分崩離析
近幾年來,長江證券的高層變動就沒有消停過,尤其公司的最高層董事長和總裁。
2010年12月,長江證券總裁李格平卸職,由長城證券總裁葉燁接任。2013年的高層調整,總裁職務可能再次易主。
長江證券于2007年12月借殼S*ST石煉化上市,時任長江證券董事、總裁的李格平因此成為上市公司第一任總裁。
進入2012年,人事變動的爭斗導致研究團隊發(fā)生地震。2012年春天,長江證券研究所基本散伙,所長張嵐帶領核心團部分隊一起離去,部分加盟中信建投,部分加盟廣發(fā)證券。目前張嵐在廣發(fā)證券擔任研究所所長,原長江研究所副所長周金濤,曾經的首席策略分析師,加盟中信建投,成為研究所所長,目前已經成為中信建投的招牌分析師。
2011年,是長江證券研究所最輝煌的時期,在當年的“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不僅在鋼鐵和通訊領域斬獲第一名,而且還分別在房地產、有色金屬、建材、金融工程研究行業(yè)取得前五名的成績。但是在經歷人事風波后,長江證券引以為傲的研究大旗就此倒了下去。
同花順iFinD統(tǒng)計顯示,由于人員離職,2012年長江證券基金分倉收入下降11%,為1.2億元。
研究所這場浩劫,被認為是長江證券與員工爭利的惡果。有爆料稱,券商的一般性獎金都是一次性發(fā)放,但是長江證券卻拆分成12個月,防止員工提前走,還不止一次發(fā)生過員工離職,被迫簽訂協議,放棄獎金。
2013年,長江證券再次爆出人事地震,市場流傳長江最賺錢的固定收益團隊集體出走,將長江證券推上風口浪尖。長江證券還為此特地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澄清固定收益部門僅有兩位員工離職,并稱“是競爭對手的惡意誹謗”。
大股東地位被架空
長江證券一直風波不斷,坊間對此的解讀為海爾投資等主要股東與湖北國資委之間的博弈。
長江證券作為一家地處湖北的區(qū)域券商,第一大股東卻是青島海爾投資集團,外來資本和本地勢力的爭奪早在公司借殼上市時就存在。
目前十大股東中,海爾投資持股3.9億元,位居第一大股東,但是僅占公司總股份的14.72%;湖北國資委旗下的湖北能源集團持股10.69%位居第二大股東;其后分別是海欣股份、錦江股份、天津泰達投資、廣東粵財信托以及葛洲壩等。由于各股東間持股數量相差不大,股權分散,青島海爾投資無力控制董事會,大股東的地位被長期架空,淪為財務投資的角色。
例如現任董事長胡運釗由湖北能源推薦,代表當地國資委;副董事長崔少華與董事戴敏云才由第一大股東海爾投資推薦。此次新任黨委書記楊澤柱也是原國資委的主任。
股東博弈的激烈程度從2010年李格平突然卸任,最終被迫離開長江證券可見一斑。李格平從公司中層一步步走上總裁職務,背后并無股東推薦,當年能上任也是臨危受命;而董事長胡運釗則是湖北能源也就是國資委推薦的。當兩人出現矛盾時,走人的只有李格平了。
在2010年董事會換屆時,李沒有獲第六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提名。目前李格平擔任中國證券業(yè)協會秘書長。
股權遭股東拋售
盡管券商股在創(chuàng)新等政策支持下價值日益提高時,而長江證券的股東卻不斷拋售股權。
2013年5月,長江證券收到股東錦江股份和錦江國投出售公司股份的通知,自2013年3月26日到5月3日,錦江國投出售0.25%的股份,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他們的拋售行動從去年6月就開始了,統(tǒng)計顯示自6月1日到3月26日,錦江股份和錦江國投出售了0.71%的股權,兩者合計占比5.15%,目前兩者僅剩下了4.9%的股份。
事實上,由于股權分散,長江證券原有各股東早已無心作戰(zhàn)。
在2009年配股時,第三大股東海欣股份和第四大股東錦江股份就沒有第一時間作出認購承諾,只是表示出認購意向。2010年12月27日股改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后,海欣股份、錦江股份就開始出售長江證券股權。
2011年差點“流產”的那次增發(fā),長江證券前四大股東海爾投資、湖北能源、海欣股份、錦江股份根本沒有參與認購,表示沒興趣,可見長江證券在各股東眼中并不是“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