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114家證券公司的2013年評級結果。19家上市券商中,太平洋證券被評為“CCC”級,也是唯一的一家上市券商評級為C類的公司;除去東北證券評級為“BBB”、國海證券評級為“BB”外,其余上市券商的評級均為“AA”或“A”。
上市券商中出現降級變化的只有兩個公司,其中降級最多的是太平洋證券,從“BBB”降到“CCC”;另外海通證券從“AA”降到“A”。
記者致電太平洋證券公司,其代理董秘許弟偉并不在公司。記者發送了一份有關詢問“降級影響以及對策”的采訪提綱,截至發稿前,對方并沒有給出合理解釋。
太平洋證券的管理狀況一直被市場和媒體認為比較混亂,業務上也連年下滑。
保薦項目“變臉”直接影響評級
太平洋證券被降級主要是由于在評級周期內保薦的南大光電業績大幅下滑,當時該公司公布的招股意向書顯示,2010年和2011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730%和215%,增長率之高令人驚詫。但在2012年8月7日上市當天,南大光電就發布了業績下降公告,“變臉”速度同樣令人驚詫。
《投資者報》對114家券商的2012年年報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太平洋證券的總資產排名為77名、凈利潤排名為67名,屬于眾多券商中的中等偏下水平。太平洋的凈利潤和上市券商更是沒法比,凈利潤僅為上市券商整體的0.3%。
在業務上,無論是經紀、自營還是承銷,太平洋證券近幾年的表現都很差。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太平洋證券從2004年成立到2007年三年間累計虧損8482萬元,2008年自營業務虧損4億元,導致當年虧損繼續擴大到6.4億元。2009年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為4.1億元,隨后又一路下滑,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0億元、1.6億元、0.7億元。
太平洋證券2012年首發承銷僅有2單,南大光電是其中之一,該項目給太平洋帶來0.4億元的收入,占其首發承銷收入的69%。
2012年證券經紀業務收入為2.1億元,同比降低31%;利潤0.6億元,同比降低62%。降幅明顯大于市場平均水平。
太平洋證券經紀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云南省,有著極大的地方性限制。但自從證監會放開營業部設立限制,傭金的競爭也極大地影響著太平洋的經紀業務。隨著網上開戶的逐步推廣,地方性營業部壟斷局面遭到較大打擊。
北京一家券商非銀行金融行業分析師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太平洋證券能上市本身就是個問題案例。從成立以后就連年虧損,許多方面都不規范。
最差上市券商,管理仍無改進
太平洋證券并沒有借助上市這個路徑取得好的發展速度,管理也一直比較混亂,至今仍沒有改善,一直戴著“最差上市券商”的帽子。
早在 2007 年末太平洋證券與ST*云大換股時,上市公告書中顯示,太平洋證券無控股股東和單一實際控制人,2011年2月發布的增發預案公告,仍然顯示公司“無控股股東和單一實際控制人,而僅有五家股東通過一致行動關系構成的實際控制人”。
截至目前,太平洋證券仍無單一實際控制人。目前情況是北京璽萌置業有限公司、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大華大陸投資有限公司、云南省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中儲發展公司共為公司控股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共持有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36.28%的股份。
上市之后,太平洋證券的高層更是頻繁變動。2007年末,王超任獨立董事,廖一任太平洋總經理,王大慶任董事長,四個月后,廖一辭職,王超任總經理。
2008年9月,太平洋證券修改了《公司章程》,規定總經理為公司法定代表人,而在此前,法定代表人一直由董事長王大慶擔任;但僅僅不到一年,2009年7月,董事長王大慶辭職;此后公司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由王超擔任;2012年7月王超辭去總經理職務,李長偉上任。
據太平洋證券年報內容顯示,近三年公司董秘職位一直由蔣云蕓擔任,但于2013年5月因個人原因不再接受續聘,暫時由許弟偉代行董秘職責。
當《投資者報》記者在7月23日接近下午2點致電給董秘的時候,得到的聲音卻是“許總現在還沒有來”。董秘這個崗位,是投資者了解公司信息情況與公司進行溝通、接洽的重要途徑,但是該董秘卻未能守好崗。
信息披露情況也是券商級別的一個考核標準,太平洋證券若想在下一次的評級中有所作為,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這一環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