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周刊》一組題為《公務員改變年輕人》的報道,讓公務員這一特殊群體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這組報道力圖還原普通公務員的真實生態,其中不乏顛覆大眾固有認知的內容,比如待遇不高,工作單調、枯燥等。有的基層公務員展現出體制生活特殊的異化現象,“每天擦桌子證明自己還活著”,而作為對上述生態的回應,報道也提及,有公務員帶著失落辭去工作。
在多數國人的印象中,“公務員”首先是作為一個群體概念存在,他們工作清閑,收入可觀,當然,還有著足夠高的社會地位。一年一度的公務員考試蔚為壯觀,可謂是這種印象的生動體現,而作為處境優越的象征,公務員身份至今受到社會的青睞。這種印象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一個基本事實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公務員群體都受到民眾的艷羨,他們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否存在難以言表的苦衷,則未受到關注。
從這個角度看,媒體這組充滿悲情意味的報道,盡管沒有蓋棺論定的結論,但卻在客觀上會起到修正公務員印象的效果。在對公務員灰色想象的影響下,有的人表現出夸張的不解,那些生動的個案詮釋著“公務員改變年輕人”的現實,這顯然不是一種積極的改變,它促使我們去思考以往的認知是否存在誤解。
報道提及,基層公務員工作無趣,成就感缺乏,而這些困惑最終落到了待遇低這一問題。必須明確的是,年輕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往往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其中,待遇低的問題尤其具有普遍性。這不得不讓人疑惑的是,為何在對基層公務員生態的描述中,待遇低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得以表述?易言之,和其他群體相比,為何基層公務員對工作的厭倦和對前途的迷茫尤為突出?
很難簡單將其視為一種階段性現象,恐怕基層公務員們的困惑并非來自他們特殊的年齡,而是其特殊的工作環境。其中,尤與當前中國社會的權力生態有關,若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以往對公務員待遇的灰色想象,往往是基于一種權錢交易的邏輯,即獲得豐渥收入的前提是手握一定的權力,所謂的清水衙門即是這種邏輯的產物。若按照此邏輯,就不難理解缺乏權力的基層公務員們的艱難處境,和其他職業相比,他們的前景更取決于升遷,基層公務員們的迷茫,表面上看是重復、無趣的勞動導致的,深層次看,或許是對升遷的焦慮,加上當前對公務員的考核尚不規范,上級對左右下屬前途的影響顯而易見,公務員首先是圍繞領導而非本職工作。
在以領導為中心的工作思維的影響下,公務員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必然受到影響。“公務員改變年輕人”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命題,對體制的向往造就了一批爭當公務員的年輕人。對基層公務員的誘惑和當前這一群體所遇到的問題都源自體制內部的權力邏輯,要避免公務員改變年輕人,必須讓公務員回歸職業屬性,而這一目標的實現,究其根本而言,則有賴于權力的規范運行。如果基層公務員通過踏實的工作可以換取較好的前途,如果權力換錢的惡俗得以打破,那么,“公務員改變年輕人”就不會發生。
規范權力運行意味著對公務員的祛魅,可以預計,一旦公務員工作回歸職業屬性,過去公務員考試過江之鯽的局面將得到緩解。然而,客觀地說,那些拼盡全力做公務員的大學生們,并非簡單受到體制偏好的影響,其他上升渠道的缺乏,也是公務員考試火爆的重要原因。就此而言,還年輕人以活力,除卻打造制約權力的籠子,還有必要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
摘編自2013年12月20日《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