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成澤受金正日的托付,輔佐金正恩掌權。在中國古代,這叫“顧命大臣”,地位之顯赫,可謂登峰造極。但是只要讀一點歷史,就知道“顧命大臣”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的危險職業。
派系斗爭中被清洗的“八大臣”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顧命大臣排行榜上,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當有一席,而肅順最終的下場,令人唏噓。
咸豐皇帝病重,自知命不久矣,召肅順及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入見,接受輔佐幼主的遺命。
這八名顧命大臣中,咸豐的寵臣肅順排名第四,不過實際上這個輔政班子以肅順為首。當時肅順的職務是內閣協辦大學士、御前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屬于虛銜,御前大臣作為皇帝近臣,理論上也沒有多大的正式權力,戶部尚書倒有實權,不過也只是中央政府部長而已,但是,肅順深受咸豐器重,流亡于熱河的王公大臣都以他馬首是瞻。
咸豐又在他身后的權力布局中加大后妃的權重,以此來制衡贊襄團的權力。他賜給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一方“御賞”印璽,賜給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璽,這兩枚印璽,是最高權力的象征,以皇帝名義發出的一切上諭、朱批,必須在起首處加蓋“御賞”印,結尾處加蓋“同道堂”印,方才生效。咸豐設想通過這樣的分權設計,將政務的最終決策權與否決權、法令的審核權與簽署權收攏于皇室,贊襄團的權力則被限制在“輔弼”性質上,不可直接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從而防止贊襄權侵吞皇權。因皇帝年幼,“同道堂”印璽又由其生母懿貴妃那拉氏(慈禧太后)代掌。
但咸豐皇帝留下的這個“老臣+新主”的權力布局,卻隱藏著潛在的沖突:贊襄集團不欲執政大權被兩宮太后分持,太后也不甘心讓贊襄集團獨攬朝政。于是乎,熱河行宮內,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的悲愴氣氛下,掩蓋著爭奪權力的刀光劍影。
咸豐的遺詔中存在著一個從字面上看不出來的漏洞——遺詔對恭親王只字不提,有些掩耳盜鈴地將恭親王排斥在顧命大臣名單之外。恭親王是咸豐奕詝的六弟,才干見識遠勝于咸豐。后來的所謂“同治中興”,就是以恭親王為首的洋務派開創的。咸豐之父道光皇帝曾在立儲問題上,一度舉棋不定,立四阿哥奕詝還是立六阿哥奕訢?后來咸豐雖然繼承了大統,但他對恭親王的亮瑜情結卻一直無法釋懷。
當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北狩”,匆匆命恭親王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即收拾爛攤子。不過這樣一來,在咸豐遠離帝都之時,留守京城的中央政府其實由恭親王主持,而經其周旋,聯軍撤走,和局談成,更使他獲得了“僭主”一般的權威。咸豐的權力布局有意“遺忘”了這位雄略的六弟,可是恭親王積累起來的勢力不會馬上消失掉。如果與恭親王結成聯盟,慈禧便完全有可能抗衡乃至扳倒肅順集團。
九月二十三日,按贊襄團與太后的商定,是“恭奉大行皇帝梓宮(棺材)回京”的日子。梓宮回京有一套非常繁復的儀禮,慈禧便以小皇帝年幼,經不起折騰為由,與贊襄團商議是否有變通的方式。肅順等人同意太后與小皇帝由贊襄團中的載垣、端華護駕,先行一步,回北京城恭候梓宮。
于是,慈禧成功地走出了擺脫肅順勢力范圍、提前與恭親王“會師”的關鍵一步。須知京城的政治局面,由太后的小叔子兼盟友恭親王所掌控,慈禧回宮,便如龍入大海。
九月二十九日,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回到北京城,不待休息,立即召見恭親王及其他朝中大臣,“縷述三奸(指肅順、載垣、端華)欺藐之狀”,一邊說一邊哭,眼淚與鼻涕齊流,花容與月貌失色,群臣也聽得義憤填膺。一個曾經被肅順羞辱過的大臣周祖培受恭親王暗示,率先跳出來說:“何不重治其罪?”慈禧說:“他們是贊襄王大臣,如何治罪?”周祖培出了一個主意:“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惫вH王這時將早已擬好的治罪詔書奉給太后,太后欣然鈐印。
次日,群臣朝會,恭親王宣讀了拿問“三奸”的詔書,載垣、端華被當場拿下。當天深夜,護棺行至密云縣的肅順也被人從睡夢中揪出來,連夜解赴北京??蓱z大行皇帝尚未入土為安,其臨終指定的顧命八大臣已于頃刻間被解除權力,精心設置的權力布局也隨之土崩瓦解。
肅順、載垣、端華在內的顧命八大臣,他們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與兩宮太后的奪權斗爭,并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斗爭中落敗。肅順隨即被押回北京,在菜市口問斬,載垣和端華被賜死,穆蔭被流放,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被革職。只有景壽一人得到善終。
此后清朝滅亡,帝制傾覆,顧命大臣這個悲劇的職業就絕了后。想要圍觀這種危險游戲,除了看電視劇,就只能看新聞了。
新主坐穩江山后,顧命大臣危險就來了
史上最風光的顧命大臣,當屬西漢名臣霍光?;艄馐敲麑⒒羧ゲ⊥府惸傅牡艿?,元狩六年(前117),霍光擔任奉車都尉,侍奉漢武帝左右,得到武帝的信任。傳說漢武帝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時,賜給霍光一幅畫,畫的是西周的相國周公旦背著年幼的周成王。這幅畫大有深意,武帝希望霍光能夠像名垂千古的周公旦一樣,盡心竭力輔佐幼主。
后元二年(前87),漢武帝死,劉弗陵即位為漢昭帝,時年8歲。霍光已官至大司馬、大將軍,位極人臣。昭帝對霍光非常信任,當時國家大事,都由霍光決斷。而霍光也展現出過人的政治才能,鼓勵農桑、外和匈奴,在昭帝在位的十三年中,“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漢昭帝在公元前74年駕崩,當時才20出頭,沒有子嗣。霍光便擁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但劉賀剛到長安,就在宮中淫亂。霍光憤懣不已,召集群臣,商議廢立。大司農田延年說:“當年伊尹為商朝宰相,廢無道的太甲,殷商得以安定,后世稱贊他忠誠。將軍如能效仿,也就是漢朝的伊尹了?!被艄獗阆蛉撼颊f:“如果因此讓天下混亂不安,一切責任都在我?!庇谑菑U昌邑王,迎漢武帝曾孫劉病已繼承帝位,為漢宣帝。
在當政的20多年里,霍光對漢室居功至偉。班固曾經評價他說,霍光匡國家,安社稷, 即便是伊尹和周公,也不能超過他。漢宣帝曾下詔建造麒麟閣,令人畫十一名功臣畫像在閣樓上,霍光為第一。但是漢宣帝實際上對這位權臣極為忌憚。史書記載說,漢宣帝剛即位,去宗廟參拜,霍光隨車同行,宣帝“若有芒刺在背”?;艄馑篮?,漢宣帝就開始剝奪霍氏家族的權力,霍家試圖造反,但事情敗露,霍氏家族被盡數誅殺。
忠心為國殺皇帝,非悲劇不可跟霍光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南朝的徐羨之。
公元422年,南朝宋武帝劉裕駕崩,傳位于長子劉義符,是為宋少帝。他留下遺詔,讓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和司空徐羨之輔政。
少帝天資聰穎,膂力絕人,善騎射,解音律,但是沉溺于弈棋,游戲無度,不理朝政。兩年后,即公元424年,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等認為,這樣下去國家將陷于危險,便以太后的名義將宋少帝廢黜,并隨后誅殺,又派人殺了宋武帝的次子劉義真。要說這幾位顧命大臣真是忠心耿耿一心為國。他們連皇帝都殺了,也沒想過篡位,又立武帝的三兒子劉義隆為皇帝,是為宋文帝,年號元嘉。
宋文帝博涉經史,有文才武略,于是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幾位顧命大臣覺得自己不負先皇所托,終于為國家找到了可靠的繼承人,便將大權交還給文帝,以顯示自己沒有擅權篡位之心。
宋文帝雖然是被幾位顧命大臣輔佐上位,但是作為皇帝,他絕對不能容忍大臣廢立皇帝。宋文帝親政之后,迅速穩固了權力,準備誅殺幾位大臣。元嘉三年,宋文帝將徐羨之、傅亮治罪。徐羨之得到消息,逃亡到新林,自剄而死;傅亮騎馬逃到兄長傅迪的墓地,被校尉抓住,隨后也被殺。
同時,宋文帝又派兵討伐謝晦。謝晦以為他們是忠貞之臣,不應該如此蒙冤,舉兵反抗,隨即兵敗身死。 干了這行,大家注定要悲劇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老皇帝選擇的顧命大臣,都是老成持重、有威望有資歷的人才;而對大臣來說,受命輔佐新君,也意味著老皇帝的無限信任和褒獎。但站在新皇帝的立場上,這些幫助他治理國家的人卻是非死不可。跟這些資歷聲望都抵達頂峰的大臣相比,新皇帝既沒有權威,又缺乏經驗和能力,只要大臣有非分之想,新皇帝就危在旦夕。雖然登上了帝位,但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像劉賀那樣被廢,甚至像劉義符那樣被殺呢?
所以,一旦新皇帝掌權,顧命大臣就是他們最早要除掉的威脅。
而隨著老皇帝的去世,大權無人掌握,覬覦權力的人也開始參與斗爭。受命暫時監管國家大權,卻沒有帝王權威的顧命大臣,也是覬覦權力者除之而后快的對象。只要給他們扣上一個圖謀不軌的帽子,就能夠名正言順地為國除奸。
形色各異的顧命大臣
能被選中做顧命大臣者,給人印象都是能力出眾,忠實可靠,先帝信得過的老部下,且沒那么復雜的裙帶關系。但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顧命大臣其實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一而足。
最忠誠的顧命大臣,非諸葛亮莫屬。劉備死后,他繼續輔佐劉禪,不因后主無能昏聵而生異志,仍是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為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兒子與孫子也皆為衛護蜀漢政權而死。他對得起劉玄德的白帝城托孤,實現了自己對先主的承諾。
最狡猾的顧命大臣,當由司馬懿領銜。他是曹操舊臣,深受信任,卻以假象騙過曹操、曹丕父子,兩度被授予顧命大臣。野心勃勃的他不是想著如何完成先帝托付,而是積極拉幫結派,培養羽翼,并裝病示弱,設計除掉了其他顧命大臣,獨攬朝政,最后由其孫子奪取了曹魏政權,完成了三國歸晉的大業。他是少數成功晉級的顧命大臣。
最跋扈的顧命大臣,我們自然會想到鰲拜。鰲拜是康熙的顧命大臣之一,其他三位是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結黨營私,驕橫跋扈,不僅排斥了其他三個顧命大臣,而且也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不尊旨意,不守臣節,頤指氣使,橫行宮禁,為所欲為,令康熙忍無可忍,最后設計將其生擒,籍沒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最敗家的顧命大臣,則要算趙高了。趙高是秦始皇最寵信的大臣,秦始皇死后,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不久,他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大大加速了它的滅亡。所謂“二世而亡”,趙高乃為第一推手。
由此可見,在長長的顧命大臣名單上,得善終者鮮有。顯赫而榮耀的顧命大臣,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危險的職業。
即便是最為人稱道的兩個顧命大臣也不得不戰戰兢兢。西周成王年幼時,由周公旦輔佐。這位大臣盡心盡力。但是都城有流言,說周公旦圖謀篡位,成王便起了疑心。周公旦恐懼不已,只好跑到東國躲藏起來。西蜀丞相諸葛亮受托孤之重,鞠躬盡瘁,但因為大權獨攬,仍不免被后主時時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