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同事推薦,第一次與中國花鳥畫家賀志鋒先生取得了聯系。
電話中,賀先生盡顯秦人的直率,他豪不避諱地說明,如果為了收錢而來做所謂的推廣報道就不必了,沒有這個需要。
他這樣一講,反而激起我們心中的好奇,倒要看看這是怎樣的一位。
賀先生家住在海淀區一個國家事業單位的大院宿舍,春日午后在預約的時間,他親自等在大院門口迎接,顯得熱情而豪爽。
出電梯,進得家門,賀夫人得體地招呼,倒水送茶。室內陳設簡單,唯有一張大畫案顯得格外醒目,可感受到夫妻倆退休后生活的樸素與平靜。
面對生人,賀先生謙虛且略帶羞澀,帶著這輩子恐怕也擺脫不掉的鄉音,很快進入我們的話題。
賀先生現在叫“賀志鋒”之前曾經有過兩個名字。最早他叫賀志利,是寄予長輩希翼的名字;后來上了大學,他把名字改成了賀志峰,取意志在高峰,因為他信奉魯迅先生的那句話:“走向峰頂的人,決不在半坡停留”;再后來,他又將這個“峰”字改成了“鋒”,因為他覺得步入花鳥畫的藝術之路,更需要一種鋒利的精神:勇往直前、無怨無悔。
《投資者報》:您為什么會選擇花鳥畫?這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賀志鋒:個人的風格形成不是學來的,是個人秉性決定的。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畫農家小院中的景物,有對那樣一種生活的感情。我是農民的兒子,家里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可以說是家族里第一代走出來的人,去年回家鄉富平縣辦了一個畫展,把展出的60多幅作品都無償送給了家鄉。
《投資者報》:請談一談您的經歷,怎樣與中國畫結緣?
賀志鋒:我出生在陜西省富平縣,從小喜愛繪畫和文學,曾在村里當團支書,后在西安交大做工農兵學員。1977年大學畢業后來到北京工作,1984年在中國冶金建設部門,從技術崗位選拔出來轉行做管理工作。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始學習中國傳統文人畫,幾乎每天都在畫,在練。一直到退休后,就成為專業畫家了。
與中國畫結緣,是我有幸結識了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的何海霞先生。
我與老師何海霞有很大的緣分,他是滿族,本是北京人,曾追隨張大千赴四川,1970年至1979年間,他因右派問題下放到陜西富平縣搪瓷廠工作,在搪瓷缸和搪瓷盆上畫畫,都是文革題材的作品。我當時18歲,在村里做團支部書記,辦學習班的時候結識了何老。何老后來調去西安畫院工作,真正跟他學畫是以后的事情。1984年何老調來北京工作,直到1998年去世,他在北京的14年期間,我有幸跟老師學習,到后期就像老朋友一樣。
《投資者報》:在您的印象里,何老是怎樣一位藝術家呢?
賀志鋒:中國現代中國畫流派之一的長安畫派,指的是在1950年到1960年左右在西安活躍的一批畫家。 主要創始人有石魯、趙望云、何海霞、方濟眾、黃胄等人。他們自上世紀40年代就生活在陜西,并從事藝術創作。他們的繪畫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的風物人情。
何老對中國傳統的水墨技藝繼承研究得極其精透,無論是唐代前的工筆畫,還是唐后期到宋代開始形成風氣的文人畫,還是清代后期進入寫意風格的文人畫,對石濤、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等大家的畫作、畫論以及筆墨特點都能了然于胸。他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藝術家,平時很少參加社會活動,而且非常勤奮,直到90多歲,一直筆耕不輟。他曾被譽為鬼手何海霞,臨摹張大千的畫作難辨真假。但他坦蕩無私,去世前捐給中國美術館80多幅作品。
何老非常善良隨和,但很反感攀援,有一年一位國家領導人出訪前去他家求畫,但他沒有同意,最后不得不寫了一幅字交給來人。但如果有朋友生活上有困難來求畫,不論親疏,他總是欣然同意。1995年后,何老身體漸漸不行了,畫得也少了,我跟他14年,從沒有開口求過一幅。他的作品價值目前已經達到20萬元~30萬元一平方尺。
《投資者報》:何老是怎樣指導您的?給您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賀志鋒:1984年開始時我也是畫山水,拿給他看,沒敢說是自己畫的,說是一位朋友的作品,他說這個人對畫畫有些靈性。后來他知道是我畫的以后就對我說,以你的性格還是畫花鳥吧。
大家的指點最珍貴的是給你一個方向性的建議,比如,他說過自己不喜歡的千萬不要畫。還有中國把任何入畫的東西都當作人來刻畫出它的性格與情感,并將自己的情感寄予書畫。中國畫是以哲學的思想來指導的,他讓我重視研究中國繪畫與“道”的關系,認識到怎樣找到一幅作品的靈魂是中國畫最重要的。另外,中國畫的用筆和用墨上怎樣找到筆鋒變化的規律、水墨變幻的規律等都給我很多教益。
說著,賀先生起身走到畫案前,鋪紙,執筆,掭墨,略沉吟,揮毫……不到10分鐘,一幅鮮靈靈的小蘿卜躍然紙上。他喜歡畫菜蔬,從小對自然與農村的情感使然,上了些年紀,更向往田間悠閑自在的日子。簡單提款后又蓋了兩枚閑章,一枚是“苦筆”,另一枚是“愚者”,邊蓋邊說:“現在有點名氣,很多人來求畫,很熱鬧繁忙的樣子,學畫前十年,畫送給別人都沒有人愿意要,那時候才難受呢。”
《投資者報》:為什么要這個“愚者”?這種“謙虛”怎樣來解釋?是需要這樣一個形象嗎?
賀志鋒:希望自己是個愚者,人的謙虛要發自內心,因為永遠山外有山。現在有些活動直接就冠名“百名大師”活動,大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老想成名的人,帶著私念的人,永遠畫不好畫。大師應該是那種已經成為大師了自己還不知道的人吧。
《投資者報》:成為職業畫家后,畫畫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賀志鋒:繪畫可以說是我的一種追求、一個理想,其他東西已被我拋諸腦后。繪畫已經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內容,我的生活是以繪畫為中心的。繪畫對于我而言,已經到了不可一日無畫的地步,離不開了。
告別賀先生的畫案,回味一段似乎平淡無奇的藝術家采訪,賀先生的作品曾于中拍國際拍賣公司的拍賣中以7000元每平方尺的價格成交,在這樣一個世事浮躁的年代,這對于一位半路出家,已進入花甲之年的不斷進取的筆耕者來說,也是令人欣慰的。
如果何海霞這樣嚴肅而珍貴的大家在天有靈,也會露出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