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古往今來最具影響力的權利機制。在數字時代的條件下,意見觀點的傳播變得史無前例的輕松。我們也許會立馬想到蝴蝶效應的故事,它輕輕振翅可能會最終造成屋倒樓塌。與此類似的是,曾有某人喊上一嗓子,而使得整個社會改變看法或至少是開始討論。
僅僅這一年,我們就在互聯網上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憤怒浪潮。“狗屎風暴”變得稀松平常,疾呼吶喊成為風俗習慣。互聯網“農莊”總能制造出憤怒的“母豬”。
互聯網上充斥著的運動,以將某人某事徹底摧毀為己任,這些運動像一種新的權利給我們施加心靈暗示。人們并沒有錯過對布呂德勒或是其他性騷擾者的唾罵。
那么,網絡上是否存在一種暴政?是否存在一種“思想恐怖主義”的類型?是否存在由少數人制造的觀點,被廣泛傳播而成為共識?如果是這樣的話,則必須有一種同構網絡存在,萬事萬物在其中做同樣的運動,這種網絡對萬事萬物的意義也相同,它必能制造觀點,就像曾經的以及現在某些時候的大眾媒體所做的那樣。
小網絡中有足夠多的志同道合者
互聯網世界存在著無限多的微小網絡,它們或多或少都能夠和平共處。
這并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即從這些微小網絡中產生的意見,在短時間內匯集在一起變成媒母(Meme),有時候甚至變成真正的觀點和運動。但在此之后,這些迅速和短期交織在一起的微小網絡會分道揚鑣,重新以自己的視角來審視事物。沒有哪個地方像互聯網這般迅捷和簡單。
在這些微小網絡中,世界其實很小,數據時代的便捷,使得人們能夠在免受外界侵擾的情況下相互抱團支持,仿佛他們真的很有道理。
我們看一組數據:如果一名博主今天有1萬名頁面訪客,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如果一個井號標簽,比如“#吶喊”,在一天內被使用了7萬次,這個數量就很大了。
與大眾媒體相比較,在微小網絡的世界中,往往有足夠多的志同道合者相遇,他們會交換相同的意見和觀點,并且相互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完全有道理的。
意見領袖居于統治地位
但是,這個龐大的信仰社群何時在網絡中出現,何時能夠任意的產生和強加觀點與潮流?如果這些壓根就不存在的話,那么不確定的感受又來自于何方?
答案很簡單:盡管所有人都以某種方式存在于網絡上,但只有少數人能夠處理網絡。這些少數派知道,必須在哪里放置什么樣的杠桿,知道怎樣選擇正確的#號標簽、正確的平臺以及正確的表述,以求達到最廣的影響范圍。
當然,網絡在原則上仍然是草根民主性質的,但是,發聲者、強掌控力者以及通過信息過載而利用他人惰性的人的權利,一般居于統治地位。
尤其在社交網絡中,洶涌的、看似永不枯竭的新聞流,從單個信息中產生,這種網絡拓寬了迅速的、不假思索的“贊”與“分享”文化。這就意味著:如果某人能夠產生一些“贊”和“銳推”,那么更快轉發的機會將大大提升。
數字時代的滾雪球原則差不多是這樣的:我們在網上發現某些信息,而這些是別人已經發現并且敲上“贊”的信息。如果網上隨便的一個帖子得到了許多“贊”和“銳推”,那么可能是許多人都誤解了。
網絡個體應該更加會思考
如果速度是至關重要的,那么,思考就成了最主要的奢侈品。
今天還有什么不是速度第一呢?舉例來說,假如電臺主持Jürgen Domian在他的一條Facebook帖子被刪掉后,便公開對網絡審查惡言相向,那么他能夠迅速收到1萬次“贊”。假如演員Katja Riemann接受了一次失敗的電視采訪,哇塞,這一觀點就會迅速傳開:她是讓人忍受不了的二貨。
當“贊”的世界開始滾動的時候,Facebook可能并無審查制度以及采訪Riemann的主持人表現糟糕的事實則銷聲匿跡了。此外,我們能從真實的生活中認識到什么?當所有人都如此歡愉的被納入其中的時候,誰可能會成為敗興者呢?
網絡上并不應該存在暴政,那里存在的應該是現代性的“一起來贊”,數字時代的機會主義。
“你們都是個體”,在Monty Pythons的經典電影《布萊恩的一生》中,絕望的布萊恩向追隨他的大眾這樣呼喊到。大家是怎么齊聲回答的呢?“是的,我們都是個體”。
有些事情永遠不會改變。
(作者系《法蘭克福總匯報》專欄作家,譯者:弗里德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