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荷蘭、意大利、美國、哥斯達黎加、阿根廷,10月11日比利時、瑞士、德國、哥倫比亞,10月15日俄羅斯、波黑、英格蘭、西班牙、智利、厄瓜多爾、洪都拉斯,這兩個月,2014年世界杯出線隊密集產生,就差最后11席在11月揭曉了。
雖然中國隊早在兩年前就宣告與巴西無緣,但在世界杯出線高峰之時,國人還是不由得長吁短嘆一番。一個微博很有代表性:“人口和世界杯出線有關系嗎?世預賽歐洲區,9支直接晉級球隊中不乏人口小國,如比利時、瑞士和波黑。波黑人口最少,僅383萬,不及我國體育強省遼寧的1/10……其實國足的歷史早已證明此為偽命題,僅作調侃,足球人口才真正決定國家隊水平。”
國家隊水平真的由足球人口決定嗎?剛才這個微博提到,波黑只有383萬人口,那他們的足球人口能有多少?冰島人口一共才30來萬,他們的足球人口只可能是一個極低的數字,照樣打進了歐洲區附加賽。有個國家的情況更極端——烏拉圭,他們的人口只有330萬,比波黑少,甚至少于北京的朝陽區,但他們拿到了兩個世界杯和15個美洲杯,奪得美洲杯的次數在巴西和阿根廷之上。
與絕對的足球人口數相比,“環境”對一國足球水平的決定性更大。在高水平足球環境中,即使踢球者的絕對數量較少,仍然可能高產球星。烏拉圭就是一例,從福蘭到蘇亞雷斯、卡瓦尼,高水平球星從未斷檔。前南斯拉夫地區是另一個例子,這個地帶的人,玩各種球類都有天份,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獨立后都造訪過世界杯,現在又輪到波黑了。
老說足球也許有點煩了。不妨拿乒乓球作為例子,乒乓球號稱中國“國球”之一,水平拉下世界一大截。這是不是因為中國打乒乓球的人太多?但現實是,由于娛樂多元化,與過去相比,中國打乒乓球的人越來越少,在競技中的優勢卻達到歷史高位。蓋因中國摸索出了一套打造乒乓球高手的機制,哪怕只有一省開展乒乓球運動,照樣領先世界。而日本和歐洲的乒乓球普及程度雖仍不錯,但在低水平競爭中很難產生超級高手。
說起發展足球運動,本原當然是要增加足球人口,讓更多人踢上足球,畢竟足球是一個可以鍛煉身體并培養團隊意識的好運動。但那些“只有普及足球運動,足球水平才能提高”的說法并不準確,一是以中國現在寸土寸金的房地產泡沫時代,不可能提供那么多廉價的足球場,二是如果只求普及,而沒有高水平青訓教練參與,足球水平依然無法得到質的提升。
環境決定足球水平,這里的“環境”分先天和后天兩種。南美和南歐國家都是較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國家,且先天重視技術,球星層出不窮。而中國作為足球后進國家,只能打造后天的環境了。
很多人常抱怨中國足球人口少,但全國各地星火燎原,加進來的絕對數字也不會太少。再怎么說,比巴林、阿曼、約旦這些彈丸之國踢球的總多一些吧?關鍵是,中國現在有志嘗試職業足球的孩子們,是否得到了良好的訓練?
“舉國體制”在中國民眾中可謂人人喊打,但球迷們都會承認,專業足球時代培養了比今天更多的杰出人才(如郝海東和范志毅),畢竟體校還是有專業教練把關——雖然這絕不是最好的環境。而現在呢?就這個問題,我與同事馬德興有過交流,這位中國足球第一記說,現在有的俱樂部,就是由俱樂部領導的親友負責青訓,狗屁不懂,甚至有沒踢過球的所謂“體育院校畢業生”去教足球。以這種育材方法,毀掉梅西C羅又有何難?
2007年我去米蘭參加中意足球論壇,在臺上發言說了半天“意甲在中國”后,主持人冷不丁問我,如果意大利想幫中國提高足球水平,你有什么建議?我匆忙間給出的答案是“派100個青訓教練來”。這些年來,我越發覺得自己當初的判斷是正確的。
當然,中國足球已經開始努力了。魯能足校成立之初即延請可可維奇做總教練,這位塞爾維亞人為魯能一手打造了全國最好的青少年培訓體系,培養名將無數。恒大新足校也請了一幫西班牙教練來帶小孩,雖尚未見成效,但他們的理念已經影響了青訓同行和小孩。而這兩年,中國開始往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大青訓圣地系統輸送大批苗子,留洋生的成長速度明顯快于在國內時,這再次證明了“環境”的重要性。
中國足球不要空談“增加足球人口”了,先給現在的足球小將們一個好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