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3D轉制電影遭到了不少觀眾的非議,但很多經典電影仍繼續著自己的轉制步伐。由環球影業1993年拍攝的《侏羅紀公園》也將于8月20日在中國大陸以3D和IMAX3D規格上映。不少人都認為這種新瓶裝老酒的目的只為圈錢,而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則表示:“不論情節還是表現力,《侏羅紀公園》都是適合轉制成3D的電影,而IMAX能讓這種表現力發揮到極致。”無可非議的是,《侏羅紀公園》的確是恐龍電影史的一座豐碑,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定格技術的發展和電腦技術的成熟。
定格技術最早由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采用,而另一位電影特技高手威利斯·奧布萊恩在認真研究了定格技術后,加以更新從而拍出了奇跡般的畫面。奧布萊恩原是個牛仔,后來成為卡通專家和雕塑家。芝加哥電影公司與他簽約,開始電影特技工作。事實證明,奧布萊恩對隨后的《迷失的世界》(1925)一片起了關鍵作用。《迷失的世界》是根據亞瑟·柯南道爾1912年的小說改編,是關于在南美洲恐龍出沒的遠古高原上的探險故事。奧布萊恩與藝術系學生梅塞進行恐龍微縮模型的制造(大約18英寸高),經過七年艱苦工作,《迷失的世界》終于問世。這是首部恐龍電影,當時很轟動。人類的“破壞”和“獵奇”通過恐龍得到了極大滿足。1925年正處于世界經濟危機前夜,當觀眾看到一只巨大的恐龍在倫敦街頭胡作非為時,人們繃緊的神經也得到了暫時的緩解,是恐龍形象的出現代替了人們“打砸搶”的欲望。當時電影海報上的宣傳語寫著“你能看到的最具吸引力的影片”。不過以現代標準看,片中恐龍的動作既僵硬,又缺乏生氣。繼此片之后,奧布萊恩又創造了另一個怪獸——“金剛”再次博得滿堂喝彩。
《金剛》是30年代的重要影片,雖然主角是巨大的大猩猩,但它與霸王龍、翼龍的決斗也是恐龍電影的升華。在技術上,它要比《迷失的世界》更為出色,如雷龍從布滿迷霧的沼澤中躍出,出其不意地叼走尖叫的人類,再配上緊張的音樂令人不寒而栗。不過《金剛》的成功促使后來的金剛片接踵而至,有關恐龍的話題隨即淹沒在金剛的陰影中。
40年代,恐龍話題被迪士尼出品的動畫《幻想曲》(1940)重新拾起。而《春天的葬禮》中有一段劍龍和霸王龍的精彩打斗。同時期的恐龍電影還有《未知的島嶼》(1948),盡管是演員穿上特制的外套假扮恐龍,但影片精彩的對白、生動的表現和外景卻使其在恐龍電影中獨樹一幟。
50年代,恐龍電影進一步升溫,史前動物又開始在銀幕上流行,不過它們依然走低成本制作的路子,比較有名的幾部是《公元前100萬年》、《兩個迷失的世界》、《曼哈特叢林》、《兩萬英里下的猛獸》和《地心游記》等。恐龍題材的電影并非美國獨有,日本創造了明星恐龍“哥斯拉”。《哥斯拉》(1954)描寫恐龍由東京灣向東京進逼,所到城市皆成廢墟。美國人是通過恐龍破壞一切,而日本人則在二戰后通過“哥斯拉”喚起重建家園的信念。并且他們也在影射美國,當年正是美軍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上逼日本人就范的,在日本人心中美國人就像東京灣上橫空出世的“哥斯拉”。不過1985年之后出品的《哥斯拉》,恐龍已不再是自然界動物,而是受核輻射變異的物種,這種創意無疑與冷戰的核威懾及人們倡導環境保護的因素有關。《哥斯拉》一炮打響后,許多日本電影便頻頻出現它的影子,不同的怪獸和生物席卷日本。最有名的當屬《難以置信的維倫》(1962)中的翼龍,大導演蒂姆·波頓非常鐘愛此片,甚至在《科學怪狗》開頭用玩具致敬了一把。
英國漢默電影公司重拍了《公元前100萬年》(1966),該片制作精細、陣容強大,特別是女主角拉蔻兒·薇芝的比基尼草衣是本片250萬美元收入的一個潛在因素。在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里掛著的電影海報除了《吉爾達》,另一張就是《公元前100萬年》了。這正是看恐龍,更愛美女。
70年代的恐龍電影鳳毛麟角,吉姆·丹弗斯因《當恐龍統治地球》而提名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而《被遺忘的土地》(1975)則是當時最有名的一部。80年代對恐龍電影而言是發展更為平和的時期。90年代,在很多中國人還不知道《侏羅紀公園》的時候,一部日本電視劇《恐龍特急克塞號》早就風靡中國大江南北,“人間大炮一級準備”也早就成了當時男孩口中爭相模仿的臺詞。直到《侏羅紀公園》掀起恐龍熱潮,影片的成功一方面是斯皮爾伯格的精心構思,另一方面是電腦特效的發展——拍攝的定格鏡頭經計算機處理,視覺效果足以亂真。它的票房收入在當年高居榜首,為投資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之后,斯皮爾伯格與編劇邁克爾·克里奇頓又推出了續集《迷失的世界》,視覺效果的運用也要好于前集。與此同時,好萊塢也把《哥斯拉》搬上美國銀幕,盡管票房收入可觀,但那只是“哥斯拉”這個名字和特效的功勞,內容仍是老一套。3D《侏羅紀公園》之后,我們可以寄希望于《侏羅紀公園4》和好萊塢重拍的《哥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