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防躁拓心胸
處暑的“處”字解為“結束、終止”,因此在古代人看來,處暑節氣夏天正在慢慢遠離我們,秋意漸濃起來。此時天氣變化多,晝夜溫差加大,人體剛剛從酷熱的折磨中解脫出來,由于夏季出汗較多,身體內部比較空虛,疾病容易在這個時節乘虛而入。所以要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更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熱傷風”。
防止燥邪
從現代醫學看,“秋燥”的一系列癥狀與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中醫則歸罪于氣候變化,認為夏季流汗過多,體內水分儲備不足,到了秋天,燥熱病邪趁虛入侵人體,首先犯肺,先傷肺津,次傷胃津,如繼續發展可耗傷肝腎津液,致使種種“失水”癥狀“閃亮登場”。
防范策略:防治秋燥的關鍵在于滋陰潤燥,透解燥邪。妙招之一就是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適當向能養陰、生津、性味甘潤的食物傾斜。具體說來,一是清熱祛燥的粗糧雜豆類,如麥片、小米、玉米、綠豆、白蕓豆等;二是應季的蔬果類,如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棗、荸薺等;三是滋陰潤燥的葷食類,如鴨肉、河魚、河蝦等。
舒展心胸
秋天主“收”,因此,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利于氣機通暢,氣血和調,保持生機元氣。
花生
花生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核黃素、不飽和脂肪酸和鈣、磷等,《本草綱目》中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可見其對脾胃失調、咳嗽氣喘、貧血、便秘、腸燥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蓮子
蓮子本性溫,有收澀作用,能治療長期腹瀉、漏氣、漏精、漏血,還能幫人收攝魂魄,助于安眠。蓮子芯偏苦寒,是一味很好的清瀉心包和心火的藥。
石榴
石榴性味溫甘酸澀,有生津止渴、殺蟲止痢的作用。紅皮石榴含維生素C高,青皮石榴含維生素E高。酸石榴對防治腹瀉很有效,甜石榴可防治咽燥口渴。
玉米
新鮮玉米中的賴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只能從食物中攝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極少。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于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質、植物油及維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則高8~10倍。
TIPS
鹽水和蜂蜜水的妙用
秋燥對人體有直接傷害,其中以肺為最甚。如果光喝白開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的負面效應。因為水分進入人體后,很快就會被蒸發掉或排出體外。對付“秋燥”,我國古代醫學家有一條最佳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