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解讀】
新事物的出現,會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妙處,但同時也會有不少弊端。隨著科技的發展,微機走進了千家萬戶,互聯網也幾乎遍及大街小巷、城市農村。上網可查找出很多有用的知識,以方便學習,但也會讓人上癮成癖、傷害身心;同樣,克隆技術的誕生,可以治病救人、造福人類,但也可能引起有違倫理等問題。
在學習過本單元的課文后,我們可以發現這次單元作文的寫作主要是發表自己的觀點。這類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樹立一個明確的觀點,讓人看了心服口服。樹立自己的觀點,主要有這樣幾種途徑:一種是通過擺事實和講道理,直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叫做“立”;另一種是通過事實和道理,批駁對方的錯誤觀點,這叫做“破”;也有人喜歡邊破邊立,破立結合。這就像同學們在和別人辯論時一樣,既要樹立自己的正確觀點,又要批駁對方的錯誤觀點。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寫作方法:
一、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觀點要鮮明正確。
我們在說話或寫文章的時候,切忌模棱兩可,一定要觀點鮮明。我們以下面一則材料為例來說明。
影星孫某在學生向某上高中時,曾經對他進行過三年的資助。原本孫某答應向某考上大學后每月給他500元錢作為生活費,但是在上大學后的第三個月,由于向某做了班干部等諸多原因,他的日常花銷越來越大,最后在向某向孫某表示能否增加援助額的時候,雙方發生爭執,孫某停止了對向某的援助。對孫某的上述行為,贊成者可能有之,貶抑者也可能有之。不過,同學們在選取角度進行寫作的時候,最好能從中發掘出樂觀向善的元素,只有這樣的立意,才是辯證且統一的。
二、有理有據,材料充實,令人信服。
辯論的時候,同學們都能明白,只憑氣勢、聲勢壓人是不夠的,那頂多讓別人口服,不能讓別人心服,有時還容易造成矛盾。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讓人信服,就得擺事實、講道理,這些事實和道理都應該是經得起推敲、經得住考驗的,“事實勝于雄辯”,鐵證如山,就不怕別人不信服了。
三、結構完整,條理清晰。
這是寫作常規要求中的一項,跟別人講理時要注意把話說得有條不紊,清楚明白,否則容易造成誤解,就會影響文章的說服力。
【學生習作一】
還克隆技術一個清白
□賴文輝
克隆技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它卻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有些人認為,克隆技術的深入研究是公然向社會倫理道德底線發起挑戰。所以,有人就提出了不宜進行克隆研究的觀點。他們的理由是,從人和動物雜交克隆的“人類胚胎”培植出來的各種人類組織器官,如果移植到人體,將會把動物的某些遺傳特性或遺傳疾病帶入人體。萬一被居心叵測者搞出一個人兔雜交種,那不是在褻瀆人類的尊嚴嗎?
針對反對者的顧慮,研究者們已經采取了防范措施來避免人兔雜交可能帶來的疾病(如兔子的“艾滋病”),況且,“人頭兔身”的怪物也不可能產生,因為“人類胚胎”99.999%的DNA來自人類。另外,目前所有的異體移植除了同卵雙胞胎之外,都會或多或少地發生移植排斥反應,嚴重時可致死。而使用病人自己的細胞克隆出的器官就不會發生移植排斥反應。可見,克隆器官可以挽救人的生命。因此,我的觀點是:克隆技術利大于弊。我們要還克隆技術一個清白。
有道是“是藥三分毒”,即使是治病的良藥也會有副作用。給病人治病時,不可能因為這種藥有三分的副作用就不給病人服用這種藥。事實是,醫生明知道這藥有三分的副作用卻照樣開藥。因為誰都知道,只要藥效顯著,即使是這三分的毒性進入了體內,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也會將這毒性化解掉。相反,如果因為看到這種藥有三分的毒性而不給病人吃藥,患者的病情就得不到控制,病情就很可能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其代價才會更加慘重。
正確看待克隆技術,科學管理克隆成果,合理利用克隆貢獻,讓利用克隆技術行使有悖于倫理道德的勾當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讓克隆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用,是我們的美好愿望,更是克隆研究的初衷。
點評
習作有明確的觀點,即克隆技術利大于弊,要還克隆技術一個清白,道理講得比較透徹,事實論據也較為充分。如,“人頭兔身”的怪物根本不可能產生;克隆器官可以挽救病人生命等。另外,習作還通過醫生給病人開有一定毒素和副作用的良藥來治病的例子來論證自己支持克隆技術的觀點,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學生習作二】
事物的正確答案有多少
□賴莉莎
很多年前,英國《泰晤士報》出了一個題目,公開征求答案,題目是:從倫敦到羅馬最短的道路是哪條?
很多人都從地理位置的角度找答案,結果都落選了,只有一個答案獲獎——找一個好朋友,結伴而行。
獲獎人說:“我沒有單從地理的角度想問題,而是另辟新徑。”
我們仔細想想,其他答案錯了嗎?沒有。這個獲獎答案同樣正確。只不過一個是從地理角度想問題,一個是從人性角度想問題。這件事告訴我們,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對于一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如果一味認定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我們就會在找到了一個答案的情況下停止探索的腳步,從而使我們的想象力、發散性思維、創造力等得不到發展。只有認定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有一個,我們才會在找到了一個答案的情況下,想著去探尋更多的答案,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去尋找更多有益的答案……這樣,我們的思維才會活躍起來,思路才會更加開闊,想象力,發散性思維,創新精神等有益的探求新知的精神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很多發明創造的誕生,都是因為發明者認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約翰·古登貝克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將原來毫不相關的兩種機械——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開發了一種新機械。因為葡萄壓榨機要從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而硬幣打制器則是在金幣之類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來。有一天,古登堡半開玩笑地自言自語道:“是不是可以在幾個硬幣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壓榨機的壓力,使之在紙上打印出印花來呢?”由此,他發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他如果不堅信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就不會有這樣的發明創造。
由此看來,事物的答案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因為,事物的正確答案永遠不止一個。
點評
習作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告訴人們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且文中所列舉的翰·古登貝克爾的事例更從事實上論證了作者的觀點,讀來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