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軍——特指民國時期云南的軍隊。從“辛亥革命”到“護國運動”,有“滇軍精銳,冠于全國”之說,抗日戰爭時期亦有“滇軍素質已成為全國之冠”的贊譽,被視為“國之勁旅”。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云南共向國內輸送兵力約40萬,傷亡人數10萬以上,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民眾傷亡的數字。此外,征送中央軍及其他雜項部隊之兵,又約5萬人。這對當時僅有900多萬人口的云南省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且軍隊的給養完全由地方自籌,云南對整個中國的抗戰做出了她最大的貢獻。
滇軍,也以它悲壯的犧牲和輝煌的勝利而載入20世紀中國抗日戰爭的史冊。抗戰中,滇軍中出現了盧漢、孫渡、張沖、魯道源這樣的抗日名將;也出現了唐維源、寸性奇、陳仲書這樣的抗日烈士,卻沒有出過投降的將軍,更沒有出現過偽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崇高的民族情操,是滇軍的驕傲,也是云南人民的光榮,這就是“滇軍精神”,也是“云南精神”。
抗戰勝利后,三支滇軍勁旅國民革命軍第60軍、新編第3軍、第58軍,分別代表國家、戰區司令長官,在越南、九江、南昌接受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洗雪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被侵略、侮辱的恥辱。
六十軍血戰臺兒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國家危難之際,云南省主席龍云毅然表示:“身為地方行政負責者,當盡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財力,貢獻國家,犧牲一切,奮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1937年8月,在南京國防會議上,龍云允諾出兵20萬,支援全國抗戰。1937年9月,龍云將滇軍6個旅12個團組編成1個軍,番號是國民革命軍第60軍,軍長盧漢,下轄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師,分別以安恩溥、高蔭槐、張沖為師長,共四萬余人。于1937年舊歷重陽節在昆明南郊巫家壩機場舉行誓師大會,之后部隊由云南經貴州入湖南,徒步行軍40余天到達常德。之后又按命到達武漢,蔣介石曾命令這支軍容整齊、士氣旺盛的軍隊繞鬧市一周,以表明我們有優秀的軍隊投入戰斗,以此來安定民心。蔣介石的德國顧問看到后,驚異地對蔣說:”盧漢率領的滇軍是你們中國的驕傲,是最有力的部隊。”
1938年4月,六十軍奉命赴臺兒莊,參加第二階段的徐州會戰。六十軍英勇抗敵,犧牲慘重,龍云毫不氣餒,多次電令盧漢說:“一支優秀的軍隊并不是看死去了多少人,而是士兵的意志是否堅定,現在我們必須振作士氣,來贏得勝利。”
1938年4月20日,60軍奉命駐防臺兒莊外圍陳瓦房、邢家樓、五圣堂。4月22日拂曉,先頭部隊183師541旅1081團尹國華營在陳瓦房與進犯的日軍板垣師團遭遇,隨即展開拼殺,為后續部隊展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全營500余人僅一人生還。
六十軍各部在以臺兒莊附近禹王山為中心的戰斗中,密切配合徐州戰區長官部的戰役組織,堅持20多天陣地戰,粉碎了敵人渡過運河威脅徐州的企圖。由于60軍前仆后繼的英勇阻擊,打得日軍寸步難行,傷亡慘重,使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不僅粉碎敵人直下徐州的企圖,牽制著日軍的師團;也掩護了我軍主力部隊的機動轉移,為我軍數十萬人的大部隊迅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日本報紙也不得不承認:這是“自‘九·一八’與華軍開戰以來,遇到滇軍猛烈沖鋒,實為罕見”。
在60軍堅守陳瓦房一線、禹王山、臺兒莊、徐州的27天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參戰人員35123人,傷亡18844人;542旅旅長陳仲書、1078團團長董文英、代理團長陳浩如、1080團團長龍云階、1082團團長嚴家訓、1083團團長莫肇衡、1081團副團長黃云龍戰死;營、連、排長也傷亡過半,全軍傷亡已過大半,戰后部隊只能縮編為5個團。龍云對滇軍的英勇戰斗非常自豪地說:“國家自由平等,只有鮮血可以換取。”“六十軍英勇作戰,望滇人繼續努力。”
陳鐘書旅長語:“數十年來,日本人欺我太甚,這次外出抗日,已對家中作過安排,誓以必死決心報答國家。”
烈士黃仁欽連長,陣亡后發現他寫給新婚妻子的信,有一段寫道:“匪寇深入國土,民族危在旦夕,身為軍人,義當報國,萬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誤。”
很早以前獨狼還看過一則報道:60軍在徐州會戰中傷亡過半,但消滅的日軍超過一萬,相當于此前整個臺兒莊大捷(1938年3月16日至4月6日)中消滅日軍的總和(見《百度百科:徐州會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戰果,除了不怕死外,60軍也善于以日軍斗智。60軍士兵頭戴有涂著桐油的斗笠,陽光下目標很大常成為日軍飛機的轟炸藥目標,張沖發現此情況后夜晚讓人把許多斗笠放于陣地前面,待日軍飛機轟炸結束,日本陸軍沖上來后馬上陷入了包圍圈而被全殲。此外,文中還提到60軍軍容非常整齊,從云南過來一路秋毫無犯。
徐州會戰以后,滇軍名聲大震。不久,六十軍改編為第三十軍團,轄第六十、第五十八兩軍,之后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轄第六十、第五十八及新三軍,先后參加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及贛北戰役。滇軍先后在魯南、武漢、湘北、贛北及滇南作戰,均作戰勇敢,勇往直前,贏得了國人的贊賞。龍云對此曾表示,云南雖然貧窮,但為了支援全國的抗戰,即使把全省的資產全部貢獻出來也是應該的。話語中表現出“國家危亡,在所不辭”的氣概。
第三軍激戰中條山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又稱老三軍,以區別于張沖任軍長的新編第三軍),是由護國第二軍演化而來,官兵仍然以云南人為主,是一支“滇軍”勁旅。1938年7月至1941年4月,該軍奉命駐守山西南部的中條山,與友軍并肩作戰,粉碎了日軍13次大規模進攻,功勛卓著。
中條山位于山西南部,黃河北岸,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60公里,寬10—15公里。主峰雪花山(1994米)在永濟縣東南。西起晉南與陜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里的滾滾黃河。與太行、呂梁、太岳三山互為犄角,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41年,日本發動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已進入第四年,“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無異癡人說夢,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使日本帝國主義泥足深陷、進退維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日本陸相東條英機和山杉總長在迅速解決對華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提出“不單純考慮南方,要確立以中國和北方問題為主的方針”。據此,侵華日軍制定了1941年的作戰計劃,特別期待在華北消滅西南部的中國抗日軍隊。
1941年4月底5月初,日軍頻繁調動,為進攻中條山做準備。日軍共組織了6個師團、近4個混成旅、3個飛機飛行團約10萬余人,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多田駿中將指揮。1941年5月7日傍晚,日軍突然一起行動,分東、西、北三面“以鉗形并配合中央突破之方式”進犯中條山地區。日軍在飛機、坦克、大炮、傘兵的配合下,對中條山地區的中國守軍發動全面進攻,并施放毒氣,使守軍無法堅守,攻陷中條山。
值得一提的是,以云南江川人唐維源為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在敵我力量懸殊,并被敵重兵包圍的情況下,仍英勇戰斗,決不退讓。在最后關頭,唐維源軍長為保持人格、國格,寧死不當俘虜,以身殉國;以云南騰沖人寸性奇為師長的第三軍第十二師,被敵人分割包圍后,毫無畏懼,率領部隊英勇殺敵,血戰重傷后仍在擔架上指揮戰斗,再次重傷后寧死不當俘虜,以身殉國。中條山戰役這支滇軍勁旅幾乎傷亡殆盡,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用血肉鑄就新的長城的壯烈悲歌。國民政府發布文告,稱唐維源、寸性奇的精神,是發揚了“忠公體國不驕不怯的云南精神”。
五十八軍威震長沙
1938年春,龍云再次組編滇軍隊伍參加抗戰,這支滇軍隊伍的番號是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八軍。軍長孫渡、11師師長魯道源,后任副軍長,都是龍云的屬下。
孫渡:云南陸良人,畢業于陸軍大學和陸軍講武學校,在軍中有“儒將”美譽;魯道源:云南昌寧人,畢業于陸軍講武學校。二人配合可謂是文經武緯,相得益彰。
1939—1940年,58軍在錦江防守的戰斗中,孫渡、魯道源體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充分發揮了滇軍吃苦耐勞、善于爬山涉水的優點,經常組織小部隊涉水渡江奇襲敵人,或伏擊由靖安、奉新進出南昌的敵軍車輛,虜獲頗豐,多次受到戰區長官部的嘉獎,鼓舞了軍民的抗日斗志。在1940年12月收復九嶺的戰斗中,孫渡指揮得當,魯道源身先士卒率部拼殺,收復了九嶺一線陣地,體現出滇軍的英勇善戰。在贛北、湘北的歷次攻防戰斗中,58軍獲“長勝軍”的榮譽稱號。
使58軍名揚中外的是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9日,日軍集結重兵向長沙進攻,58軍奉命逐次抵抗,誘敵深入,在長官部調配部署完畢后,撤出陣地迂回占領東、西影珠山,切斷日軍補給線及斷其退路。
1942年1月3日,進犯到長沙市郊的日軍在我岳麓山炮兵的轟擊和守城部隊的攻擊下,攻城無望,后援、給養斷絕,匆忙撤退,在海拔僅500米的影珠山下,58軍堵死了日軍的退路。日軍對58軍的陣地進行了4天的狂轟濫炸,于1月7日午夜發動瘋狂進攻,企圖奪路而逃。戰斗異常激烈,緊要關頭,孫渡沉著冷靜,聯絡友軍向進攻日軍發起攻擊,魯道源親率警衛部隊投入到一線,8日拂曉,進攻的日軍除21人被俘外全部被殲。58軍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立下不朽功勛,從此,58軍聲名鶴起,名揚中外。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盧漢接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后,奉命調第60、第93軍(已撤銷新編第3軍)參加東北地區的反人民內戰。1948年第93軍在人民解放軍發動的遼沈戰役中被殲,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部在長春起義。不久第58軍主力亦在人民解放軍發動的廣西戰役中被殲。1949年盧以保安部隊為基礎,重組第93軍,增建第74軍。同年底,盧在昆明通電起義,云南和平解放,部隊編入人民解放軍。